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学习心得与感悟——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游学体会之一(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18 0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学习心得与感悟——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游学体会之一(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学习心得与感悟——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游学体会之一(全文完整)

 

 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学习心得与感悟———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游学体会之一刘丽宁

 摘要:本文以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传项目为依托,回顾了基地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主要以经典探讨、区域中药材鉴别与种植技术、特色中药炮制技术、特色中药制剂技术与产品、民族中医药文化与开发等方面为主。

 目的是为医药界同行学者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中医药方面资源与参考。

 关键词:中药特色传承技术;区域基地中医药;心得体会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8.15.06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8)-15-2300-04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笔者很荣幸入围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2016 年度本人认真学习,积极观摩,相互切磋,宣传推广,渗透教学,尝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很高兴与大家共同分享体会与感悟,形成相信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的氛围,让中医药事业更多的开花结果,发扬光大,造福老百姓。1 挖掘经典精髓 注重应用创新 感悟医药文化魅力—陕西省西安市中医院承办1.1 研读经典 挖掘精髓 药王孙思邈著述医书且能以临床为己任,是一位精于理论、勤于实践的医家,是陕西的骄傲,后世学习的榜样。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认为:“医为精微之学、医为仁心之术、医贵融会贯通、医为完整系统、医在理法相系、医重临床践行”。

 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贡献中提出“药有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有炮炙修炼“凡草有根茎枝、叶皮骨花实,诸虫有毛翅皮甲、头足尾骨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药有服饵节度“凡服汤法,大约皆分为三服。

 凡丸药,皆如梧桐子,补者十丸为始。

 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

 凡服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药毒原有解法中提出的以药解毒(甘草)及以方解毒(鸡肠草散方)都值得进一步实践研究。

 其药为食治之本,“无病勿药、食能健身、脏腑对治、四季养生等”的论述与实践很有养生研究价值。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让后世众多医家与临床实践者推崇与效仿,在现代药物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与开发。

 但由于时代变迁、区域变化、认识水平及记载传承等,对其中一些方药的基源考证,很有必要,能减少临床用药的误区,进一步提高经方应用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在以后我们药物研究与临床用药中很值得关注,特别是对容易混淆、品种多样、真伪难辨的药物要加以学习研究考证。1.2 注重应用 增强辨识 学习了目前中药材掺假造假现象的种类与中药不良反的常见现象与原因。

 在工作中特别是教学中应加大对伪劣药材辨识方法与技巧的讲授,经常去药材市场与药材基地进行观摩学习。理解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种类,辨证分析产生的真正原因,引导人们正确用药、合理用药、科学用药。

 同时作为中医药学教学与研究者,我们应该有义务正确辨识药材真假,练就真功夫,打击伪劣药材,让中药恢复真面目,让中医药为大众健康服务。

 秦岭野外识辨、采挖中药,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和老师、同行学者们一起辨识药材,有许多惊喜,认识了二十余种药材。

 看到了药用植物在晚秋季节的变化,美丽的七叶一枝花(重楼),毒性中药乌头的根与已近枯萎的地上茎叶……同时很高兴带回了一株乌头,目前已栽在学院的药用植物园中,以后供师生教学观摩,学习毛茛科植物的特点与乌头植物、药材的性状与鉴别特征。1.3 继承创新 学会应用 对中药重剂的应用,需要尝试实践,有胆有为,科学合理。

 “人说医道之难,在于识因、辨证、用药也。

 用药之难在于选药、配伍、组方,而药效之好坏却在于炮制、剂量、配伍。”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做到“只有识药、才敢用药、才会用药。”应用中要注意掌握药性、对症、注意个体的特点、年龄、性别、体质量、病情、病程、剂量递增、中病即止及合理配伍等。学习了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优势与常用药物。熟悉了丹参、山楂、葛根、黄芪、淫羊藿、党参、当归、灵芝、延胡索等药物的治疗优点,中药通过芳香温通、活血化瘀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1.4 弘扬医药文化 提升人才素质 中医药文化是国粹,中医药是宝贵的卫生资源。

 亲临了渭南铜川· 0 0 3 2 · 光明中医 2018 年8 月第33 卷第15 期

 CJGMCM August 2018.Vol 33.15万方数据

 “中国药王山”,拜谒了药王孙思邈,感受了大医药学家的精神风范。

 “大医精诚”“智圆行方”是后世医药实践者的道德法宝与职业准则。2 继承精华 传承创新 研究提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避福州中医院承办2.1 挖掘特色 创新提升 对毒性中药的研究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

 如何减毒增效,如何扬长避短,让毒性中药在治疗疾病中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效能,研究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学习效仿。

 如何让毒性中药在临床中出现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同时要辨证的对待毒性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闽产道地药材雷公藤减毒增效措施中的炮制减毒、剂型改良、中药配伍(凤尾草、莱菔子、佛手、竹茹、黄芪、淫羊藿、牛膝或女贞子)、联合西药、针药联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这也成为针药结合增效减毒的理论基础。

 常取穴位包括曲池、足三里、昆仑和阿是穴等)。

 了解了雷公藤不同炮制品的制备方法,其蒸制品、甘草汁煮品、莱菔子汁煮品和酒炙品均可明显减低其原有的毒性。

 运用中医传统炮制手段,研究炮制对雷公藤药效活性与毒性的影响,从中得到了一种能够降低雷公藤毒性且保持其药效活性的炮制方法:雷公藤莱菔子汁煮,并对雷公藤莱菔子汁煮品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以更好的控制雷公藤饮片质量,提高其临床使用范围和安全性,从而保证雷公藤临床疗效的稳定。

 此研究毒性中药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探讨,可应用到当地区域毒性中药的研究。2.2 继承发展 注重保护 《建昌帮中药炮制在福建的传承与发展》报告,了解“建昌帮”中药饮片系列拳头产品。

 “常见建昌帮特色饮片有: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姜半夏、明天麻、童便制马钱、山药片、泡南星、醋郁金、炒鸡内金、炆熟地黄、酒白芍等。

 仅附子一味就有四种炮制品(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其精湛的炮制技术,优质高效的传统中药饮片,博得了民众的高度信赖。

 片形以“斜、薄、大”为特征,要求以薄为主,厚薄适宜,片形相仿,大小均匀,宽窄一致,清爽整洁。

 常见片形有:斜片(包括柳叶片、竹叶片、瓜子片)、圆片(横切片、顶头片、鱼鳞片)、直片(顺片)、马蹄片、人字片、铜钱片、腰子片、肚片、半圆片、类圆片等。

 学习了“建昌帮”在炮制辅料中的独特之处。

 中药炮制辅料是中药的灵气之源,其可增强主药疗效、降低毒性,并通过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改变其药性。

 谷糠辅料有许多优点,谷糠其色谷黄,性温,入脾胃经,具健脾祛湿作用。

 蜜糠炒制,取糠和蜂蜜的性能,增强药物滋补健脾的功效。

 与固体辅料麦麸相比,由于谷糠表面积较麦麸大且用量较麦麸多,具有鲜明的优点:受热面积大、受热均匀、炒药添香、矫味、赋色等。

 另外,由于蜜糠更容易着色,蜜糠炒制后的饮片色泽呈谷黄,颇具特色。

 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谷糠辅料的炮制方法值得我进一步实践研究。

 学习中,理解了“临方炮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与必要。发掘民间野草,制作草根药膳,减轻医药资源浪费,很有意义。

 感受了医药文献古籍与医药大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作用。2.3 体验特色炮制实践操作 感悟浓郁医药文化氛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炮制实训室,聆听了有经验的老药工独特的“四制香附”“四制陈皮”的特色炮制方法,观摩了老师精湛的加固体辅料炮制方法,体验了几种炮制手法及对成品规格的判断技巧,这些均是培训中最难得的学习与提高。

 还有福建中医药大学优美的育人环境与浓郁的医药文化氛围。

 在植物博物馆中看到了许多珍稀动植物标本,特别是矿石类药物种类齐全,动物标本栩栩如生。

 校园的“时珍园”,植物种类多,种植规范,设计科学合理,处处洋溢着医药文化的气息。

 笔者把拍摄的图片与我的学生与同事分享。3 辨识南药 感悟药香 创新发展———广东药学院承办3.1 认识南药 体会特色 专家讲到,中药贵重药材一定要辨清正品,正确看待,勿夸大效用,误导百姓。①认识广药。

 广药又称“南药”,系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出产的道地药材。

 十大南药(又称十大广药):指巴戟天、广地龙、高良姜、化橘红、金钱白花蛇、春砂仁、广佛手、 广陈皮、沉香、广藿香。

 ②一分为二的看待“地道药材”。

 地道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有如下相关因素:

 特定的种质资源———形成的内因;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必要条件;完善的采收、栽培加工技术———充分条件;传统的中医药学实践———被认知,充分条件。

 ③广陈皮的形状鉴别特点:完整果皮,常 3裂,裂片向外反卷,白色中果皮明显外露,厚不及1mm;外表面黄橙色至红橙色,有多数大而凹入的油点;内表面白色海绵状,油点微凹入。

 质轻而柔软,易于折断。

 气香浓郁,味微辛、微苦。

 ④砂仁的鉴别要点:果实略呈三棱形,具密集刺突,果皮略薄, 易撕裂。种子团椭圆形,每室含种多数。

 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形,表面纹理呈网状,种子组织中油细胞横列。· 1 0 3 2 · 光明中医 2018 年8 月第33 卷第15 期

 CJGMCM August 2018.Vol 33.15万方数据

 3.2 感悟药香 创新发展 ①沉香的药性与药理:《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脾胃,益气和神。

 治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②挖掘沉香,开发产品。

 沉香产业开发了众多的产品,如:沉香合香,沉香茶,沉香油、沉香食品、日用品、沉香隔物灸等。

 扩大了沉香的药用范围,充分发挥了沉香的药用价值。

 ③了解沉香结香技术。

 自然结香:虫蛀、雷电、风折断、根系病变、老化朽木等;人工结香:物理结香(砍伤法、半断干法、凿洞法(开香门)、火烧、电击、人工接种结香法;化学法:硫酸腐蚀等。

 现在目前较为成熟的方法为凿洞法。3.3 观摩种植基地 感受药材神奇魅力 跟随各位指导老师考察了茂名市电白沉香山及冒雨前往阳春市春湾镇阳春砂砂仁种植基地。

 认识了十几味南药,拍了许多药用植物图片。

 看到了沉香树“千疮百孔”结香的真实样子,体验了砍香的过程、栽植小沉香等活动。

 雨中的阳春砂茂盛地生长,正值药物开花季节,一朵朵盛开在茂密高大的植物底部地面上的花,其入药的果实砂仁如何经过传花授粉得以高产,这是种植人最关注的技术问题了。

 阳春砂仁目前价格高,药源缺的原因也在于此。

 一花一世界,一药一精神。

 热爱中药,保护中药,使用中药,开发中药,是责任,也是担当。4 学习经典 挖掘本源 研究创新———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承办4.1 学习经典 挖掘本源 ①中药功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性能是从功效中概括出来的。

 学习中了解了中药功效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具体内容不完整:不全面(葛根活血、三七补血)、无意义(贯众杀虫、麝香下胎衣)、不正确(淡豆豉除烦、吴茱萸助阳止泻);具体功效内容的相对性,如附子与川乌,肉桂与桂枝等;药物功效与复方功效相混淆(桂枝汤中桂枝的解肌,小柴胡汤中柴胡的和解少阳,栀子豉汤中淡豆豉的除烦,四神丸中吴茱萸的助阳止泻,化虫丸中鹤虱的驱虫)等;功效与性能相混淆,如补心丹中用桔梗,桔梗的功效与归经,小青龙汤中用五味子的理由等。这些问题均值得中医临床工作者深思研究。

 ②药物名称古今有别,药物药用部位古今有别,药物性味古今有别,药物临床使用方法古今有别,药物的炮制方法称谓古今有别,煎服方法古今有别,如王不留行籽、夏枯草、酸枣仁、山萸肉等的入药部位问题,附子的煎药方法与用量、用法、炮制等。

 在读医药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历史唯物观点认识,科学继承,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勿“望文生义”,要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经典的精髓,还原其收载药物的本源。

 千百年来,《伤寒论》注解几百家,他们研究《伤寒论》只抓住“方和证”的研究,而忽略了“方和药”的研究,尤其是方和药物品种的研究,这是中医传统研究课题的一大疏漏。

 这些值得我们药学工作者进一步关注。4.2 探究原理 研发创新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精髓之载体。

 炮制是中医临证用药之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研究化学成分与道地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的课题很有研究意义。

 四逆汤药味配伍“毒减而效不减”的机制研究中,提出的“体外络合,体内缓释”机理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很有价值,阐释了《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经典的“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病之源以为其制耳”与“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中成药重视“方—证—剂”理念。

 如参附汤的二次开发,汤剂改制成参附注射液,既保留了原方的功能主治,去杂存精,减少剂量、临床应用更加方便,疗效亦大为提高,为中医急救良药。

 安宫牛黄大蜜丸方制成的清开灵注射液,相对于口服液等普通剂型,更常用于热病神昏,神志不清,急性肝炎肺炎、脑血栓形成、脑血栓等危急重症,是临床常备的一线药物。

 藿香正气水的二次开发成藿香正气口服液,克服了口感不佳、酒精过敏人群、老人、儿童不适用,开发后疗效更优,受到患者的好评。

 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前景好,但必须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充分调研。

 拟好制备工艺,提取“活性混合物”,保持传统制剂的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等优势与特色,汲取现代制剂的新技术、新工艺以...

推荐访问:中药学感悟 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学习心得与感悟——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游学体会之一 传承 中药 特色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