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席文档网>心得体会 >

神农本草经读书心得

时间:2022-08-18 08:50:2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农本草经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神农本草经读书心得

 

  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

 著作名称、读书篇数:

 《神农本草经》

 心得体会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 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本次读书心得主要是关于《神农本草经》对药物“五味”的探究及临床指导意义。

 《本经·序例》所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义是指人们可以品尝到的药物真实滋味以及其对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由于受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理论的影响,于是自古至今,将药物之滋味统统纳之于五味之中,并将涩味附之于酸,淡味附之于甘,以合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由于药物“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所以古人很自然的将药物滋味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病证联系在一起。为何说“入口则知味”呢?因为“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血脉, 藏神, 心脉入通于舌,舌是人体唯一的味觉器官。但舌能否准确地辨知不同滋味,除舌的局部功能外, 还取决于心及心所藏神的主宰。所以说“心和则舌能五味矣”, 显然“心和”是“舌能辨知五味”的前提。《内经》最早并较系统地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明确地指出了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至今仍然适用的观点。论述了五脏系统对药物酸、苦、甘、辛、咸的“苦”“欲”“补”“泻”。强调了过食、偏嗜五味会对相关内脏造成伤害。现代中药学科在《神农本草经》及《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共同努力,五味理论有了更进步的发挥,使五味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具体言之:凡辛味之药,有能散、能行之功效,因而有发散、行气、行血之作用,可治疗气血阻滞之证以及外感表证。药物学中常将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记“辛”,亦称之为辛香之气。此时“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并且发现凡芳香、辛香之品不仅有能行、能散、能行气血之功用,而且还有辟浊除秽、开窍、醒神之功用。凡甘味之药,能补、能缓、能和之功用。即所谓有

 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调和内脏之作用。如人参之大补元气,鹿茸之补益精血,饴糖能缓急止痛,甘草之调和诸药等。凡酸味之药,能收、能涩,即有收敛、止涩之功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不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早泄、尿急、尿频、遗尿等。如山茱萸、五味子之涩精、敛汗,五倍子、诃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凡涩味之药,能收敛固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因而药物学中将其归于酸之类。如龙骨、牡蛎之涩精,赤石脂、禹余粮之涩肠止泻,芡实之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抑制胃酸分泌而治疗反酸。虽然在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时将酸与涩同归于“木”类,但酸不能等同于涩,如酸味之药多能生津,故有“酸甘化阴”之论,这是涩味之药不能企及的。凡苦味之药,能泄、能燥。“泄”之义甚广,有指通泄作用的,如大黄、芒硝之通便泻下作用,用于治疗热结大肠之便秘。有指降泄作用的,如杏仁有降泄肺气,可用于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嗽。枇杷叶味苦,除能降泄肺气,治疗咳喘之疾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恶心、呃逆、嗳气等。有指清泄之功用,如栀子、黄芩清泄火热,用于火热上炎之神躁心烦,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生疮等。所谓“燥”,指味苦之品有燥湿作用,可用于治疗湿证。临证中所见之“湿证”,又有寒湿和湿热之殊,因而凡苦味偏温之品,皆可用于寒湿之证,如苍术、厚朴者是,此时称为苦温燥湿。凡味苦偏凉、偏寒之药,均可用于湿热之证,如黄连、黄柏者是,此时又称之为苦寒燥湿。在“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理论启迪下,后世的药物学专家们将其总结为“苦能坚阴”,如知母、黄柏用于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或者用于治疗肾中阴

 虚火旺,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早泄之证。今人多认为“苦能坚阴”是通过泻火(无论是虚火或实火,但主要指虚火)间接达到“存阴”之“坚阴”效果。显然,“苦能坚阴”的本质与苦能清热泻火有直接关系。凡咸味之药,能软、能下,是指其能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主要是指临证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积聚等病。时常选用诸如海藻、昆布等消散癥结之品。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攻坚硬之肠中燥屎等。凡淡味之药,在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中与甘同属土类,故曰“淡附于甘”。淡味之药能渗、能利,是指此类药物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水湿停聚之水肿、带下诸病。如猪苓、茯苓、薏苡仁、冬瓜皮、通草、车前子等等皆如是。药物“味”之确定,最主要是依据人们味觉感知到的真实滋味,绝大部分中药之味均如此。但也有部分药物之味是通过其临床效果推定其味,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 但前者能解表散邪,常用于治疗表证, 故据”辛能散之”的理论,推论并进而确定其味”辛”。皂刺能消痛散结,常用于痈疡初期,或脓成不溃而使之疡破脓出, 故而以功效标定其味”辛”。还有,磁石并无咸味, 因其能入肾, 潜镇浮阳, 而咸味与肾之五行属性相同,故而以功效定滋味为”咸”等。可见,药物五味之标定依据有二: 一是实有之滋味, 二是凭功效定滋味。前者是诸多药味之味确定的依据,后者所占比例不多。

 总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确立的四大标志之一, 中药科学发生的典祖,《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科学体系发生的源头,其贡献就药物学而言, 几乎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至今仍是医师临证组方用药的绳墨和规矩,足见其意义之重大, 影响之深远。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和水平)

 :

  签名:

 年

 月

 日

推荐访问:中药学感悟 神农本草经读书心得 本草 神农 心得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