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时间:2022-06-12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3篇

第一篇: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1700字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上了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感觉受益颇深。吴原元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上课资料,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教学资料有关的电影与《凤凰大视野》的节目视频,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历史的血汗与眼泪,那一股股为国的热情以及遭拒与失败的无奈。我透过其明白了许多以前中学历史课上没有提及的历史内情,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之间的牵连与瓜葛,真正认识了那一位位在历史中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硬汉,还有那些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能人异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笔点睛之处。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最初放给我们看的《圆明园》史诗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先,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不一样于故事片,也不一样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齐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就应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我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向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最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我筑的梦,一个令今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行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以前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能够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我,封闭了自我,也断送了自我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礼貌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向坚持自我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能够原谅,但不能忘记。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齐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  

第二篇: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中国抗疫纪录片观后感(一)

我们如今能安然地待在家中,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惧危险的英雄吗?正是有他们在前线冲锋陷阵,我们才能在家中与家人团圆生活。让我们心怀感恩,向英雄致敬!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是国之英雄,而正是这些英雄们在国难当头时,用他们自己的脊梁挑起华夏民族的命运。“我们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如今,我们的“逆行者”中已有人感染了,但他们却义无反顾仍坚持在前线。我们无法给予他们什么帮助,但我们以后去看病时,可以对医生多说—句谢谢和感恩。

我们不给医生添堵,不给国家添乱,就是给予最大的帮助。钟南山院士劝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走亲聚会能避免就避免,,而我们现实中总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继续走街串巷,为病毒传播制造机会,这样做真的很不对。如果不是有他人在前线与病毒奋战,你还能

安稳生活吗?既然他人为你营造了一片幸福的天地,你就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份幸福!

我始终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坚信,这次冠状病毒攻坚战争必将以我们全面胜利而告终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吧!

第三篇: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2000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人能够一辈子都不生病,一辈子都不会变老。在最能看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莫过于医院。《人间世》就是一部以医院为拍摄地的纪录片,本文库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每一场告别,都是一场修炼。无奈、难过、心酸、心痛……这些情愫在内心深处集结,集体考验心脏。
共同奋斗的同窗、曾经相伴的前任、多年归家的远房亲戚,结伴而行时,开心浪漫,不得不告别时,无奈心酸。
有的人,一别就是一辈子。来日方长,但机会甚少。彼此相聚的意愿,恐怕不再浓烈。
总有更重要的事情,占用我们的时间。时间一长,不联系的感情,就淡了。淡着淡着,再没有了相见。
上一次的再见,便是再也不见。
《人间世》纪录片里,记录的生离死别,让我泪流满面。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告别这件庄重的事。
最突如其来的告别,莫过于亲人朋友的意外死亡。因为过于突然,毫无准备,人的悲痛一下子陷入深渊,无法自拔。
纪录片里,一位24岁的小伙,因为生日当天和朋友吃了顿海鲜,结果海鲜中毒,直接送去急救。病危之中,血换了一袋又一袋,还是没熬过来。谁曾想到,这样平常的事情,竟引发这样的结局。
屏幕前的我,心痛又心痛,眼泪流了一行又一行。真的难受。那种被巨石堵在心口的感觉,令人窒息。人们常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所以,要珍惜当下。
《人间世》里,曾是上海一家医院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清楚自己的病情,选择住进了临终关怀病房。在生命终止之前,她还有一个心愿未了。
她的丈夫陶家林尽管因为中毒脑梗,行动十分不变,但还是坚持每天出现在医院,陪伴梁金兰。梁金兰七十一岁,患胸腺癌十一年。十多年来,独生女儿
1



为照顾两位老人,付出了许多。
梁金兰最后的心愿就是安顿好老伴,也是她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梁金兰和女儿商量好,为陶家林找了一家养老院。
那天,陶家林照常起床洗漱,以为要到医院去看望老伴。女儿说要送他去养老院,这是她和妈妈的决定,因为父亲的身体状况,在家无法照顾自己,女儿需要两头跑,也很无奈。
陶家林最终还是去了养老院。心愿了后,梁金兰就去了。
陶家林坐在车里,从养老院赶往医院,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的泪点不算低,看片子比较理性,不像别人从头哭到尾,但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一场告别,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到来时,依然痛彻心扉。最扎心的事,莫过于,你安排好了告别,却要我忍着痛,接受告别。《人间世》里,有一集记录了器官移植及捐献。因为器官存活条件有限,所以器官捐献必须快速决定,移植也必须短时间内完成。时间不等人,在这件事上得到精准诠释。
每当有捐献者捐献器官,捐献者的器官信息就被录入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系统根据捐献者的器官情况,以及病人等待时间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自动分配。
华山医院OPO是人体器官捐献获取组织。华山医院opo的秘书长张明按照分配结果,按照顺序与等待者联系。
第一位,已经等待肾源1404天,将近4年。可惜,这位患者第二天赶不到上海,只能放弃。张明再三确认,患者简单的言语中,透露出来的无奈,听着心疼。
那么多天的等待,希望出现时,不得不放弃,多么锥心的痛。我不知道,这位患者是否还有机会,等得到第二次肾源。
器官捐献在我国,还难以被普遍接受,所以能得到器官移植机会的病人少之又少。
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等待着器官移植,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

2


很多家庭在面对伤痛时,还要考虑器官捐献,本就是很残酷的事情。但犹豫时间越久,器官就可能失去捐献条件。有一家人,反复商量,第二天早上来电话,同意捐献。可惜的是,器官已经失去捐献条件,无法移植。
有一位捐献者捐献了两个肾脏,一个肝脏,救了3个人,挽救了3个家庭。但捐献者家属不愿意面对镜头,也不愿意将捐献者名字刻在纪念碑上,不愿意让人知道。
纪录片里叙述:他们明明做了一件好事,却带着歉意说,对不起,人言可畏。
原本是好事,却因为有些人的议论,让器官捐献变得特殊。无论这议论有无恶意,议论本身,就无形中给家属增添了许多压力。
等待器官的病人,抱着对生的希望,渴望减缓告别的时间。患了绝症的病人,细数余生的日子,默默等待告别的来临。
器官捐献者家属,短时间内做重大决定,面对告别,最无可奈何,也最心痛。
唯一的欣慰是,救活了陌生人。
我国器官捐献移植实行的是双盲制度,被救者不知道捐献者是谁,捐献者也不知道救了谁的命。
被救者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向捐助者家庭表达谢意,相关信件也都会被转交给捐助者家庭。
感谢你,亲爱的陌生人,谢谢你让我获得重生。告别很难,但留给人间的温暖始终还在。网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从出生起,我们就在走近死亡。
一场场告别,撕心裂肺的心痛,我们一次次经历告别,却无法习惯告别。看了纪录片后,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什么事抵得过生死大事。纪录片里有一位医生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我们无法决定生死,但可以活出生命的质量。即使不得不面对告别,我们也应当认真生活。

3


保持热爱,坚守善良,用心生活,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意。
4



推荐访问:观后感 纪录片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