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14篇

时间:2023-08-16 11: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语文阅读题第1篇一、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阅读短文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如作者、体裁、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其次,联系题干,根据题干要求有侧重有选择地读,这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题14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题14篇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1篇

一、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阅读短文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如作者、体裁、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其次,联系题干,根据题干要求有侧重有选择地读,这样,有了明确的要求,就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阅读的步伐自然就会加快,解题速度也会提高。

二、抓重点段落

阅读篇幅较长的短文时,可采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把重点段作为突破点。文章的精彩段、重点段往往是全篇思想的泉眼,或是全篇结构的枢纽,或在描写语言上体现了全篇的特色与风格。因此,抓重点段有利于领会整篇课文的总体安排与巧妙构思,有利于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和重点。

抓重点段落应着眼于深入领会这一段重要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文中起何作用,与其他段落有何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助于对重点段的精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阅读各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1、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从分析人物、事件、景物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要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各语段间关系;再次要理解文中关键词和句子。

2、阅读议论文时,首先要准确把握论点;其次要了解议论文结构;再次掌握常用论证方法,把握文章论据;最后要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3、阅读说明文时,可以先从文题入手确定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进而通过对关键句、中心句的理解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剖析说明的结构领会说明条理,最后通过辨析说明方法的运用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阅读小说时要从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入手,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2篇

一、学会阅读和审题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还不太会阅读,在试题练习中遇到一些阅读类型的题目,也难以做到精准审题。因此,做好语文阅读分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审题,这样才能把握阅读的考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语文。

首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观念,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的结构分为很多种,而且它的描写也会采用多样的方式,一篇文章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有中心句或者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小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每一篇相对典型的文章都细致的进行一些讲解和分析,这样小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文章的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阅读方法,虽然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艰难,很难做到真正的掌握,但是只要是经过长期的语文阅读训练,就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更多的阅读知识,也能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其次,语文阅读的做题还包括审题,这也是非常关键的重要步骤之一,在小学语文课下的做题中会有很多的小阅读,小学生要想把握好阅读,提升阅读做题的质量,就要重视做好审题这一步骤,语文阅读的题型多样,稍不注意就会使答案跑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中要注重教育好学生相关的审题工作,每一种题目要求是什么,答案应该怎么梳理等,让小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练习中学会阅读和审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积累和记忆

语文的阅读虽然有一定的技巧,但是要想真正学好阅读和整个语文知识,关键还是要加强语文的积累和阅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文课程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做好语文的思想教育,在完全掌握了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要求进行相关的记忆和背诵,比如,在学习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之后,文中很多的描写很细致,对于西沙群岛的海水、珊瑚、鱼、贝壳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整篇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描写,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描写,小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完之后将文章背下来,就能增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在不断的记忆和学习中更进一步了解语文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解题技巧等。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基础上要重视小学生的记忆和积累,让小学生在积累中丰富语文知识,首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记忆之外,还有注重在课下进行丰富的积累,尤其是要加强语文课外的阅读,由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小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教师来说,要关注到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给小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阅读名著等,比如《三字经》、《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三毛流浪记》等经典的语文课外读物,让小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知识积累学习中不断探索学习的奥秘。

其次,在阅读完一些课外读本之后,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小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积累和学习的交流活动,从而在小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和加深课外阅读的含义,这样通过小学生的进一步分享,他们也能够加深对于阅读的理解,让小学生在不断的语文阅读、积累、记忆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结合生活和想象

任何课程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是为了将知识付诸实践,从而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生活来讲解语文阅读知识,同时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就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保证做好语文阅读的相关分析。

例如,在学习到一些亲情类型的语文阅读题型时,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回想自己平时在家爸爸妈爷爷奶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而与阅读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比对等,即使在阅读题中的相关行为小学生没有亲自见到过,但是通过实际的生活例子以及自己的推断和想象等,小学生也能够理解阅读中亲情类文章所描写的主题和相关的学习内容。

再比如在练习到山川、河流、动物等相关的景色描写类阅读题的时候,可能有些小学生没有真实去过一些地方,或者对一些事物和景物古迹等不太了解,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可以进行一定的想象,这类型的描写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章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结合阅读题型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想象,有助于小学生既能够了解阅读内容还能够提升小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让小学生在结合生活、结合想象的基础下进行进一步的阅读练习。

此外,教师除了利用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之外,还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和开拓小学生的视野等等,因为小学生正处在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积累,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因此,促进小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想象和学习非常有必要。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3篇

一、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二、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4篇

1、关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的答题技巧。

在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孔乙己》开头写道:“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里的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同时文中的“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的酒店格局,盐煮笋、茴香豆、等“下酒物”,在不经意间已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交代了文化背景。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环境描写”“交代”是关键词,因此答题格式应为:这里用了……描写,写出了……,交代了……。

2、关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再如《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这里的景物描写就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令人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给学生的答题技巧就是:此处运用了……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

这是考试的重心所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练。练的方法:学生口说,说完后笔写,写完后交给老师或小组内的出色同学检查。也许你会认为,你这不是应试教育吗?是的,这的确是在应试,不应试,学生的分数从何而来?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书的过程不是授给学生“鱼”,而是授给学生“渔”,有时我们也只有先给学生“鱼”,然后再让其在其中去摸“渔”。为了让学生答题时能更准确地写出答案的要点,我还特意为学生写了“好景好心情,坏景坏心情”的口决,旨在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形容词去形容它。

3、关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的答题技巧。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例如《孤独之旅》中对暴风雨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埋下了伏笔。又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答题技巧:此处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关于突出主题的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答题技巧: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5篇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5、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4、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家长、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的人,因为她。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6篇

(一)答题步骤

1、认真阅读,整体感知 一般要求孩子至少读三遍。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三年级的孩子还没达到倒读的水平,所以我现在还是引导孩子先读文章。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2、仔细审题,切忌粗心 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读题。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有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粗心而导致失分的,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有的本是要求写近义词,结果却写成了反义词。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弄清题目要求。

3、按题目要求,完整答题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再次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可让学生用笔在文章中做一点相应的标志符号。同时我们一定要提醒孩子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学会放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容易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4、用心检查,避免错漏 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不要马上就放到一边。要让孩子养成即时检查的习惯,马上就把这一部分的题目再通读一遍,以免发生做错或漏题的情况。

当然在完成整张试卷后,还会有一次检查的机会,但即时检查也有好处,因为大脑的记忆理解还存在当前的状态。有很多孩子就有漏做题的情况出现,尤其是那些加标点、划横线、划波浪线、找出中心句、选择正确拼音等这类题目,因为题目中没有括号和空格,孩子是最容易把它们放过的。

( 二)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完整准确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有很多试题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得到答案,如近义词反义词等,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改头换面。

回答问题时,对于用词造句要反复推敲,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还要提醒孩子答案的完整性,尤其是问答题,句子必须做到通顺、完整。一般会引导学生按照题目回答,如“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的想法是”“我的体会是”。

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7篇

一、解题步骤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出色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8篇

一、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5、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6、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7、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常见修饰句子的方法

(1) 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 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 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 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 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 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 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举例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关于词语的基本知识

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词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 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 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 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 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 (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 (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 (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 (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 (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 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 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 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 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九、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十、标点符号的作用

1、——(破折号)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省略号)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标点符号的用法

(1) 句号(。):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如:请你稍等一下。

(2) 问号(?):问句末尾的停顿。

(3) 感叹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如:这儿风景真美啊!

(4) 逗号(,):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如:他来了,又走了。

(5) 分号(;):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6) 顿号(、):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7)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如:她说:“我明白了。”

(8) 引号(双引号“ ” 单引号‘ ’) 引号的三种用法:

a) 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如:她说:“我明白了。”或: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 表示强调,引起注意。如: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 表示意思否定。如: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注:
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他问老师:“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 省略号(……):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 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如: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 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如: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 表示话没说完。如:指导员伤心地说:“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如:“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 书句号( 《》 ):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

如: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 破折号(——):破折号有三种用法:

a) 表示解释说明。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b) 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如: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 表示声音延长。如:“嘟——”火车进站了。

十一、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二、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9篇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学习语文的重点,小学生正是处在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阅读学习的好坏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好坏。

一、借助课文,触类旁通

课堂是孩子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之一,是孩子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从而轻松答题。

1、 从概括主要内容中学会举一反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需要养成并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抓不懈,注意引导,强化教与学、学与练。

(1)课题扩充法

交代了课文主要人物的标题,如《小英雄雨来》、《普罗米修斯》等,概括时就可以抓住题目来补充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的课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对象,如《北京的春节》、《藏戏》、《桂林山水》等,可通过扩充这类对象的特点来概括。有些提示了主要事件甚至也交代了人物,如《草船借箭》、《文成公主进藏》等,概括时结合课题补充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即可。

(2)六要素概括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写人叙事的文章为多,像《画杨桃》、《尊严》等这类文章就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六要素进行合理组织,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除此,还可通过串联段意来概括,像《记金华的双龙洞》,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串联即可。有些可直接找中心句、总结句,通过回答课后问题来概括等。

2、 从品词析句中学会迁移运用

圈画关键词句进行感悟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可是有很多句子一语双关,学生理解深层次的含义显得费力。因此,教师对词句的引导、点拨要落到实处,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1)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句子融入文本,紧密联系上下文并加以推敲揣摩。

句子一: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笔者先让孩子圈出这两个“幸福”,再引导学生理解“曾经”就是以前的,接着联系上文可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死前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美丽的幻想让她感到幸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将学生未知的知识和平时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等已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新知。

句子二: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生活”即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联系生活,像生病、落水、摔跤等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这些“不确定”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当我们经得起这些考验,就会变得坚强、独立、有所作为。

理解句子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老师可结合时代背景来帮助孩子理解。除此,有些还可通过换位思考、替换词语、对比探究等方法去理解。

二、多样批改,拓宽渠道

批改阅读题,笔者力求用多样化的符号和评语从旁指点,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调动学生完成阅读题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自我订正的主动性。

1、 批改符号多样

符号形象直观,教师易操作,学生易懂,节约了教师逐一帮助学生分析错题或集体评讲的时间,又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2、 批改评语辅助

评语是师生交流的又一桥梁。老师的用心批改,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更认真地去完成阅读题。

例如:《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中,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是什么?这一图案蕴含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就在文中,但个别学生还是没有做对。笔者就这样做:圈出关键词“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图案蕴含的意思”,再写上“先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再联系上下文,相信你能行”。孩子看到评语后,按照方法,果真独立解决了。

三、利用讲评,知错会改

讲评阅读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讲评的过程是技巧的指导,也是学生领悟的最好时机。

1、 诊断式讲评

诊断式讲评是教师针对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错误,通过讲评先使学生弄清楚引起错解题目的根源,再对症下药,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普遍适用方法。

课例:《开花的课桌》第一题,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耐心 细心 留心)。

“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更好的纯色,需要怎样的( 1 )和( 2 )呀!这以后,稍一( 3 ),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纤尘,( 4 )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

(1)找到病因 这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不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但是答题中却出现很多的错误,可见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还不够到位。

(2)对症下药

讲评时,引导孩子先区分这几个词的不同之处。抓住这三个词中的不同字去辨别。从而得出,耐心指有耐性,不厌烦。细心指心思细密,做事仔细。留心是指对待事物多一份心思,处处留意。细心和留心相比,细心比留心更用心,更仔细。

在这四处中的第3处,需要填的是留意,多观察之意,因而可以判断填留心;第4处,二月发现春的气息,春意不浓,需要孩子们用心去发现,因而填细心;第1和2处,从句子中可以知道,二月发现这一抹淡到更好的纯色是相当不容易,这就需要细细去发现,长时间的去寻找,可以判断这两个括号应该填细心和耐心。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行集体式的诊断式讲评,也可以在犯同种错误的小范围的群体中进行。

2、 发散性讲评

发散性讲评是针对较灵活的典型试题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教师在讲评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并启发学生从中归纳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如: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课外阅读《完美的礼物》,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标题中“完美”二字的理解。

(1)原因分析

大部分学生只写了儿子的乖巧懂事,而忽略了母亲最后选择珍藏裙子所体现的爱子情深。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思维还不够开阔,回答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欠全面和深入。

(2)借题发挥

讲评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去谈“完美”:①从儿子的角度去体会“完美”。②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思考。

类似“你获得哪些启示”这样的题目经常出现,答题也应从多方面考虑:①从文中出现的不同人物身上去思考。②抓住事情的不同结果分析。③站在读者角度去感悟等。

《生活》这篇短文中出现:“读完本文,你认为应当怎样生活?”像这样的题目,它灵活又不脱离实际。它因文而起,应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扣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才能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发散性讲评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跳出固定的圈,由点及面,由此及彼,从一篇文章中感悟到多种思想道理。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10篇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11篇

阅读理解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做阅读题方法与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第一步——阅读材料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没完整地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第二步——找到原话

所谓“找到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但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我们也可以尽量“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须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变化,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第三步——看清要求

所谓“看清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这也是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四、第四步——解答问题

所谓“解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中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笔者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能说出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12篇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二、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四、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 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 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 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 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 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 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 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13篇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题目规定了答题角度,题目提供了答题思路,题目隐含了答题信息,题目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

小学语文阅读题 第14篇

一、第一步——阅读材料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没完整地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第二步——找到原话

所谓“找到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但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我们也可以尽量“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须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变化,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第三步——看清要求

所谓“看清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这也是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四、第四步——解答问题

所谓“解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中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笔者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能说出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题14篇 小学语文阅读题(实用14篇)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50篇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