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席文档网>心得体会 >

2022年度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16 14: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全文完整)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6篇

第一篇: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什么是金融:微观层面:研究单个决策单位(家庭和企业)个人如何“管理货币”;
宏观层面:有关金融系统如何协调和引导资金流从贷款者手中流到借款者手中,以及金融机构在资金借贷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资金。

银行券的基本特征:(1)他是可以随时兑换的货币,代替贵金属流通中;
(2)他的发行必须由黄金和信用作为保证;
(3)早期各家银行在保证银行券随时兑换金币、银币的前提下都可以发行银行券。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通过计算机运用电磁信号对你信用货币实施储存、转帐、购买和支付,比纸币、支票更快速、方便、安全、节约。

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的构成:

1、规定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书上);

2、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经国家造币厂所铸成的铸币。是足值的铸币。

特点:① 自由铸造(金属本位币制度下)【经济意义:首先,使铸币价值和实际价值保持一致。其次,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使其与货币需要量保持一致。】;
②无限法偿。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法定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比如我国的本位币是元,你用元支付时无论多少张一元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

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辅币:限制铸造、有限法偿

3、规定银行券、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

银本位制(16世纪前):就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它又分为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银两本位是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银币本位则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

金银复本位制(16-18世纪):是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金币银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的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各自的实际价值流通。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的比例关系由国家用法律确定。双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跛行本位制:以金、银同为本位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19世纪) 【金币本位制:以金铸币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块本位制:也称为生金本位制。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只能有条件的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不能自由兑换。金汇兑本位制:也称为虚金本位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

纸币本位制:1973年末,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纸币是因流通才有价值,它不能退出流通,不能兑现,一般也不能超越国界流通 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为何要划分货币层次?作用不同

对于M0、M1、M2,央行应以哪个指标作为控制重点呢?

取决于这三个指标各自的特点和我国经济的客观实际。

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可用信用工具较少的情况下,现金是主要的信用工具,现金作为央行控制的重点;

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可用信用工具较多的情况下,货币控制的重点自然向更为广泛的货币指标转移。

划分的依据:

大多数的观点: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定义货币。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其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持手段的能力。它取决于买卖的便利程度和买卖时的交易成本。

如何划分?

M0= 现金

M1=M0 +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广义货币)

M3=M2+其它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货币层次划分:

我国: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国际: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M0:现金,流通中现金;

M1: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狭义货币,

M2:M1+一定期限内的(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狭义货币和准货币,

M3: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广义货币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实际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实际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

什么是信用?

原义:相信、信任、声誉等

现代意义的信用:借贷活动的总称,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包括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它体现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借出叫授信,接受叫受信,债务人依诺还债叫守信。

信用的产生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的产生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密切相联。

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第三,信用产生于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信用的发展

1、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定义:人行及高法院规定,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倍以上的贷款,且计复利。目前大体为超过年息25%的贷款。特点:利率畸高、信用不发达或信用程度太低、常与黑恶势力相勾结

社会影响:短期影响:解燃眉之急;
长远影响:加速社会两极分化;
中产阶级的形成;
造成消费低下;
造成官商不分与官员腐败

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要使利息率降低到利润水平之下。借贷资本的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
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
货币储蓄等。

信用形式: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概念: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形式:口头信用、挂帐信用、票据信用

商业票据 :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 )

特点:(1)直接性与复合性 直接性——借贷双方是债权债务的最后承担者 ;
复合性——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结合在一起;
(2)其供求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
(3)贷出的资本不是闲置资本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规模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2、方向上的局限性。只能由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

银行信用:

含义: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与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随着现代银行产生而出现的,晚于商业信用,但是,银行信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却要比商业信用大得多。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战略伙伴”:
银行“承兑”、“贴现”商业汇票

银行信用特点:(1)中介性——银行处于中介地位(2)单纯性——与商品交易没有直接联系 (3)独立性——银行贷放出去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4)具有广泛的接受性(5)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银行信用的信用工具1、短期信用工具:存折、存单、贷款合同、银行票据(汇票、本票、支票)、信用。2、长期信用工具:股票、债券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狭义的国家信用只指国内信用。

国家信用的形式——国库券与公债券:

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成熟的政府债券市场是银行信贷资金的避风港,金融机构是国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国家信用的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2、调节经济运行过程。3、提高经济效益,培植后续财源。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信用卡——短期消费信用;
分期付款——中期消费信用;
消费信贷——长期消费信用

我国的消费信用:1、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1)银行卡的种类: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
信用卡和借记卡。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可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消费信用的作用:1、消费信用对生产有促进作用。2、消费信用可以调节消费,调节公众在购买消费品时在时间上和支付能力上的不一致。

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约因素:1、经济收入低,且增幅缓慢。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众对未来预期不乐观。3、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4、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5、消费信用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利息的本质:即资本的使用成本。

作为价值形态出现的资本同其它生产要素相比具有特殊性:它的价值在使用中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值;
使用货币资本的机会成本很大(由于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基本的使用成本表现为三种形态:资本的时间成本;
资本的机会成本;
资本的使用成本。

利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利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习惯上按照计算利息的时间把利率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利息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不论借贷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计算下期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一定期限将上一期所生利息计入本金一并计算利息的方法。复利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的种类: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官方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银行、工会等确定的利率。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在整个借贷极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则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没有剔除通货膨胀的利率。(书上P28)

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对于认为需要重点扶植或照顾的企业、行业所提供的低于一般贷快利率水平的利率。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短期利率是指在一年以内。

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平均利润率;
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预期通货膨胀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首先,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其次,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再次,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的具体表现:1.通过受信业务,聚集闲散资金,形成银行负债。

2.通过授信业务,把资金投入社会,形成银行资产。

信用中介的意义:1.通过信用中介形成银行利润。

2.通过信用中介增加社会货币资金总量、提高社会货币资金增值能力。3.信用中介实现货币使用权的改变、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产业结构。

2、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具体体现为为客户保管、出纳、代理支付货币的功能。

支付中介的意义:1.减少现金的使用量和流通量,节约社会费用。

2.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增加了生产资金的总量,促进社会再生产。

3.使得商业银行拥有持续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

3、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建立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之上。

信用创造的意义:1.能够发挥货币对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2.能够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作用。

商业银行的业务:1、负债业务:存款;
2、资产业务:贷款;
1、表外业务(书上p105)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流动性:指银行具有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随时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和满足客户合理贷款需求的能力。二、安全性:指银行具有控制风险、弥补损失、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能力。三、盈利性:指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力求获取最大利润,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的定义:1.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

2.投资银行是指从事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银行;
3.投资银行是指经营某些资本市场活动的银行;
4.投资银行是指进行一级市场承销、融资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的银行。

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首先,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中间人。其次,投资银行是中长期资本运营的枢纽。再次,投资银行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金融工具的创新。

投资银行的类型:
1、超大型投资银行;
2、大型投资银行;
3、次级投资银行;
4、地区性投资银行;
5、专业性投资银行;
6、商人银行 。

投资银行的体制:
世界各国对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相互关系及业务范围的界定大致可分为:分业模式和综合模式两种体制。分业模式: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综合模式: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为代表

投资银行的业务:

1、证券承销:标准承销步骤:投资银行就证券发行的种类、时间、条件等对发行公司提出建议;
从发行人处购买新证券;
向公众分销。

2、证券交易:为了防止损失,投资银行必须采取套头交易策略。交易商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从一种或多种证券的持有中获取收入,套头交易策略主要有:1.无风险套利;
2.风险套利。

3、私募发行:私募发行又称私下发行,就是发行者不把证券售给社会公众,而是仅售给数量有限的机构投资者,例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私募与公募相比的有缺点:1.优点:较低发行要求;
低成本;
高收益;
2.缺点:流动性较差;
发行面狭窄。

4、收购与兼并:投资银行参与并购的方式:1.寻找并购对象;
2.向猎手公司和猎物公司提供买卖价格或非价格条件咨询;
3.帮助猎物公司抵御恶意吞并;
4.帮助猎手公司筹集资金。

5、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一项以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融资为目的的金融创新,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与收益,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最终以其为资产标的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技术和过程。资产证券化按照资产的不同选择,可以分为四个模式:“不良资产模式”、“住宅抵押贷款模式”、“基础设施收费模式”、“出口应收款模式” 。

6、基金管理:投资银行与基金业务的关系:
1.投资银行作为基金的发起人。2.投资银行作为基金的承销人。3.投资银行作为基金的管理人。

4.投资银行接受基金发起人委托作为基金管理人

7、风险资本投资

8、衍生工具的创造和交易

9、、咨询业务

投资银行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1929年前:产生阶段:1.产生:英国的投资银行在兑换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美国最早的投资银行是1761年建立。2.投资银行产生的因素:(1)证券和证券交易(2)战争及国债(3)股份(4)基础设施建设(5)企业兼并 。

1929-1933年:动荡阶段:1929年开始的股市大崩溃;
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颁布。

1934年至20世纪6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金融创新;
拓展国际业务。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野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诞生。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其他金融机构:

一、存款型金融机构:

1、商业银行(见前)

2、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指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西方国家的储蓄银行既有私营的,也有公营的,有的国家绝大部分储蓄银行都是公营的。在美国,储蓄银行主要有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两种形式。

3、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互相合作性金融组织,有农村农民的信用合作社,有城市手工业者或某一行业等特定范围成员的信用合作社。

资金来源:合作社成员交纳的股金和吸收的存款。

资金运用:对会员提供短期贷款、消费信贷和票据贴现,证券投资。

二、契约型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类型:(1.)人寿保险公司——股份公司型、互助型;

(2.)财产和意外灾害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组织形式:
(1.) 国营保险公司;
(2.) 私营保险公司;
(3.)合作保险;
(4.)个人保险公司;
(5.)自保保险公司。

2、养老基金:养老基金是一种向参加养老金计划者以年金形式提供退休收入的金融机构。

养老基金提供退休年金的资金来源:
1.劳资双方的资金积聚;
2.运用积聚资金的受益。

养老基金类型:
1.按出资人、出资额、资金运用方式划分:确定养老金缴纳方案、定额给付退休计划、混合养老金计划。2.按发起人和保障对象范围划分:
私人养老金计划、公共养老金计划。

三、投资型金融机构:

1、投资银行(见前)

2、金融公司:资金来源:出售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

资金使用:购买汽车、家具等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或小型企业发放贷款。

金融公司类型:(1)销售金融公司;
(2).消费者金融公司;

(3).商业金融公司

3、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又称为投资基金,这是一种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

资金来源:发放股份或者受益凭证。

资金使用:分散化的组合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

共同基金类型:
(1).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2).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与单位信托。

4、货币市场基金

5、对冲基金

6、信托公司

四、中国的金融机构:

1、金融管理监管层: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邮政储蓄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
财务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
保险公司。

4、其他商业银行:1.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浙商银行等。

2.城市商业银行。3.农村信用社。

5、国有独资银行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1.瑞典银行——最早的国有银行;
2英格兰银行——最早获得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3.联邦储备体系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1.中央银行的推广阶段(1914-1945)

2.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6年至今)(1)中央银行的国有化(2)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3) 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4)中央银行国际间合作加强(5)跨国中央银行的出现

三、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中央银行萌芽(1)1905-1927(2)1928年,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总行设在石家庄,全国解放后迁至北京。国务院于1983年9月17日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时,中国人民银行才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1998年12月底完成按经济区设置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成立。2005年8月10日央行上海总部揭牌成立。

中央银行的职能:
1.宏观调控职能 2.金融管理职能3.金融服务职能

中央银行的作用:1.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机;
2.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
3.社会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稳定器;
4.提高经济、金融运转效率的推进器。

联邦储备体系:

1.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1791—1811年,第一国民银行;
1816—1836年,第二国民银行;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成立

2.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特点:全国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区,每区设立1家联邦储备银行, 联邦储备体系的活动通过这12家联邦储备银行进行。

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构成: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

中央银行的性质:1.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1)央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
(2)央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3)央行代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
(4)央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2.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1)央行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主体;
(2)央行不以营利为目的;
(3)央行不经营普通金融业务;
(4)央行享有货币发行特权

中央银行的地位:1、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
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稳定和正常流通。2、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
最终贷款人;
组织全国清算。3、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
代理发行政府债券;
给国家信贷支持;
保管外汇、黄金储备;
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英格兰银行:在西方国家,最早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是英国的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49年, 1833年,由国会通过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为全国唯一的法偿货币。1844年的银行法案,限制其他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的数量,这样,就赋予英格兰银行办独占的货币发行权。至此,英格兰银行基本上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权,从而确立了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
1、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想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2、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实施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中间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客观上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套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3、操作目标。它是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1.币值稳定: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

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的就业率。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
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
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

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标准:

1、相关性:相关性即要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半,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会对最终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2、可测性:可测性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能迅速及时地获取这些目标的准确数据;
另一方面是指这些目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3、可控性:可控性即要求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必须是那些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目标:

1、货币供给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4)货币供应量方面的数据是可测的。

2、利率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4)利率作用大、影响广泛。

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1、准备金: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银行贷款与投资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因此,银行准备金增加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缩。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

多数学者公认基础货币是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的基本内容(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组成内容只能是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各存款机构所持有的现金(3)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1)保证存款货币机构现金的流动性(2)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量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对所有的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都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局限性:其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其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认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再贴现政策分类

根据期限分:长期的再贴现政策和短期的再贴现政策

长期再贴现政策又可分为:抑制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
扶持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

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等存款货币机构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对调节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3)再贴现政策有告示效应(4)再贴现政策可以防范金融恐慌

3、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压力。(2)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3)由于市场利率不断不规则波动,使得再贴现率的调整十分被动

(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即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再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行为。

1、公开市场操作的分类(1)保卫性公开市场操作。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实现而被动的采取的操作。(2)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当货币当局决定改编货币政策时,就在公开市场上连续、同向操作,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

3、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央行手中,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央行控制②可以精巧的操作,其操作不会因变动剧烈而带来不良影响③可以经常性、连续性的微幅调整货币供给④具有较强的可逆性⑤可迅速进行

(2)局限性①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②需要有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4、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简介

1994年4月9日开始启动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用国债回购方式进行交易。

2003年4月23日发行第一期央行票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了新的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1)信用配额管理,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供求状态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等措施。(2)直接干预。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施以合理的干预。(3)利率最高限额。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4)流动性比率管理。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从而使商业银行不能任意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性商业贷款。

(二)间接信用控制(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的目的。(2)窗口指导,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规定金融机构按季度提出贷款增加计划,在金融紧缩期内设置贷款额增加的上限,并要求各金融机构遵照执行。

(三)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如规定首期付款最低限额,消费信贷最长期限等。

(四)证券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

(五)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六)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

第二篇: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二、名词解释

1.银行的银行l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与其他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中央银行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2.存款准备金制度

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正常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3.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不宜用货币政策为主去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简言之,就是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常被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宏观经济学理论就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是以货币对产出影响与否为基础,侧重点在于货币政策对抗波动效应的分析。换言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仅在于其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而主要在于其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

5.中央银行债券

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1.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加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3.再贴现业务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4.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通常不设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予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5.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被定义为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存款,它们应该包括中央银行的全部负债业务。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门负责)。

2.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

1.保卫性目标,即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

2.主动性目标,即主动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

3.委托国库制

委托国库制系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营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5.支付系统

作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支付系统是支持各种支付工具应用、实现资金清算并完成资金转移的通道,是维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社会公众之间的纽带。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与特点。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

(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3)有利于国内的资金清算。

(4)有利于对政府融通资金。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

(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

2.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2)中央银行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3.什么是支付体系?支付体系包括哪些重要内容?

支付体系是在既定的法规制度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通过支付工具的应用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支付体系包括:支付服务组织、支付工具、支付(清算)系统、法规与制度。

4.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而不像再贴现贷款规模不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的操作,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以纠正其错误。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则不能迅速的逆转。

(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当中央银行决定要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时,只要向公开市场交易商发出购买或出售的指令,交易便可很快执行。

公开市场业务的缺点:

(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

(2)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3)需要以较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5.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再贴现政策最大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调节信贷结构。

再贴现政策的缺点:

(1)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2)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3)缺乏主动性。

1.货币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货币的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货币的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2.简述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内主动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一种工具,可在不改变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量的情况下,通过负债结构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简述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4.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与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其优点在于: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其缺点在于: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其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1.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由其业务活动的特点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的。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看,它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同样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另一方面,它的业务活动又与普通金融机构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业务对象不是一般的工商客户和居民个人,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国家还赋予中央银行一系列特有的业务权利。

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2.简述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1)非营利性。指中央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2)流动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一般不做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业务。

(3)主动性。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主动性主要是指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在必要时必须主动采取措施,通过具体业务实现调控目标。

(4)公开性。主要指中央银行的业务状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与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金融统计资料。

3.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其相同之处:

(1)就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
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效果都是相同的。

(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的。

(3)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其主要区别之处是:

(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
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2)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活的一定利息的收入;
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

(3)中央银行从事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4.公开市场操作的两种基本操作方式有何区别?

(1)长期性储备调节:为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储备水平而使用。其特点是:长期内的储备调节、单向性的储备调节、用于货币政策重大变化。

(2)临时性储备调节:为了抵消其他因素的影响,维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储备水平而使用。其特点是:短期内的储备调节、双向性的储备调节、用于维持既定货币政策。

5.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1)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双紧”政策。

(2)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双松”政策。

(3)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4)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四、论述题

1.论述“美联储缩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联储缩表的最直接影响抬高国债收益率。美联储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缩表会紧缩美债供需关系,导致收益率上升。

美联储缩表还会影响美元流动性和汇率。首先,缩表意味着美元流动性收紧。第二,在美联储开始加息和准备缩表的同时,欧央行和日本仍在进行量化宽松操作。这会对美元汇率形成升值压力,对欧元日元汇率形成贬值压力。第三,美联储缩表还会影响全球流动性。

第三篇: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1、货币:指在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或债务清偿中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实质是固定充当地一般等价物。

2、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因购贷方没有足够的资金付现,销贷方产品在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或因为产销条件不同,以及季节性原因,使买卖时间不一致,于是购销双方以赊销赊欠的方式买卖商品。

3、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4、消费信用:由银行或信贷机构以及商业企业在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因一时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而给予的贷款支持。

5、一级市场:是筹集资金的公司或政府机构将其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证券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金融市场。

6、二级市场: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流通市场,是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

7、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所要实现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8、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用以调控货币供给总量、信用供给总量和一般利率水平的常规手段。

9、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可以影响银行体系资金运用方向以及不同信用方式利率水平的政策工具。

10、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

11、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动态、物价变动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信贷的重点投放方向及其规模等。

12、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告、指示、会议或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面谈等方式以使其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意图,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13、货币供给量:指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金融机构中的货币总存量。

14、基础货币:指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货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源头和基础。

15、通胀:一般物价水平以不同形式、普遍而持续的显著上涨过程。

二、简答及论述

1、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答:当政府的法定比价与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即价值低估的货币被价值高估的货币逐出流通,融化或收藏起来,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充斥了市场。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货币是一种等价交换物,而金银仅仅是两种金属,并非生来就是等价交换物.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一般等价物需要具有便于携带,便于储藏,具有交换价值等特性,只有金银才具备这些特性,所以货币必然会是金银,也就是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制度内容的构成?

1)货币材料的规定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

4)准备金制度

4、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优点:纸币供应量不受金币束缚,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政府可根据经济需要主动调节控 制,发挥货币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

对外汇率可根据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的情况随时加以调整。

缺点:失去了金币的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给量伸缩性大,容易引起通胀;

可以自由调整汇率,但外汇风险大,汇率不稳定。

5、货币口径M1、M2是什么意思?

答:M1=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类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6、常用的金融工具(信用工具)有哪些?

答:a、国库券 b、联邦基金c、回购协议d、可转让的大额定期存单

e、商业票据f、银行票据g、支票

7、利率与有价证券的价格为什么呈现反比关系?

答: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持有固定利率债券的投资人将对收益率做出比较,在同一期限上自己持有的债券收益率降低了,他们将在原有的价格上迅速卖出持有的债券,于是这类债券的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价格下跌,直至它的收益率上升,向市场靠拢。

8、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是什么?

预期理论:强调了未来的短期利率是决定收益率曲线形状的唯一决定因素,长期证券和短期证券之间是完全替代的。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同市场存在各自供求所决定的利率,不同期限证券间根本不是替代品,不会因为一种证券价格上升导致收益率下降,从而引起另一种证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供求关系不会在这两种证券间发生变动。

流动性偏好假设和流动性溢价:认为短期证券和长期证券之间是部分代替,只有风险溢价超过风险本身,就会产生对长期证券的需求。

9、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关系是什么?

答:二级市场与初级市场关系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初级市场所提供的证券及其发行的种类,数量与方式决定着二级市场上流通证券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供求状况与价格水平等都将有力地影响着初级市场上证券的发行。因此,没有二级市场,证券发行不可能顺利进行,初级市场也难以为继,扩大发行则更不可能。

10、场外交易市场的构成?

答:柜台交易市场:它是通过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的柜台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

第三市场:是指己上市证券的场外交易市场。

第四市场:是投资者绕过传统经纪服务,彼此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大 宗证券交易所形成的市场。

11、商业银行的职能有哪些?

答: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调控经济。

1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什么?

答:负债业务

1 支票存款

2 非交易性存款:a、储蓄存款b、定期存款

3 借入资金:a、从央行借入b、向其他银行借款c、回购协议d、在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4 银行资本金

1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什么?

1 现金项目 a、准备金b、应收现金c、同业存放

2 证券投资

a、联邦政府和机构债券b、州和地方债券c、其他债券d、其他资产

1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什么?

答: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信托、担保、租赁、外汇买卖、咨询

14、商业银行经营方针的特点及其关系?

1 流动性:指银行持有流动性资产,以保持随时以适当的价格获得可用资金的能力,满足存款人提款的要求。

2 安全性: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款,保证客户对银行的信心。

3 赢利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求商行的经营管理者尽可能追求利润最大。

关系:三者既对立又统一。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目标是一致的:流动性越强,即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应对客户提款时就越从容,受挤提的可能性就越小,银行就越安全。赢利性与这二者是对立的:对盈利性要求越高,就越倾向于持有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越低。

15、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

答:资产管理:1)依据“6C原则”寻找愿意付高利率而违约风险有较低的借款人;

2)银行要寻找收益率高而风险又低的证券;

3)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多样化,已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银行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负债管理: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方法,由被动型负 债方式转变为主动型的负债方式。

16、商业银行的缺口和持续期分析?

答:缺口分析:利率水平和净收入的变动方向是否一致,取决于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的大小关系,这种分析利率风险的方法叫缺口分析。

第一种情况: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即在零缺口的情况下,不存在利率风险;

第二种情况: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有正缺口时,利率上升使浮动利率资产的收益增加额超过浮动利率负债的支出增加额,银行的净收益上升;
利率下降反之;

第三种情况:与二相反

持续期分析:考察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证券市场价值的变动率≈-l利率变动的百分点×持续期

17、如何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答:1)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制度

2)对资本和资产的限制:

a、限制银行持有高风险的资产;

b、鼓励银行资产投资分散化,限制对某一借款人的贷款的最高数额

18、为什么需要央行?

1 央行的产生是统一银行券发行和流通的客观需求;

2 央行的产生是票据交换和债务债权清算的客观需要;

3 央行的产生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4 央行的产生是金融监管以及金融和经济秩序稳定的客观需要。

19、二战以来央行的职能、地位强化的表现?

答:1)国有化成为央行设立的重要原则;

2)国家加强了对央行的控制;

3)强化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功能;

4)央行国际间的合作加强。

20、央行的职能有哪些?

答: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
3)政府的银行。

21、为什么央行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答:1)由于央行业务具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专业技术性,并且央行自身具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和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的丰富经验,具有不无法比拟的优势,赋予足够的独立性,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充分行使其职能,发挥其优势与作用;

2)央行受制于政府可能导致通胀;

3)央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不仅服务政府,也要服务与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央行的社会责任属性要求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资源、社会积累以及货币与信用的规律性,故而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2、货币政策规则

答:相机抉择: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 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单一规则:按照设定一个固定的长期货币增长率而忽视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增加 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

23、为什么公开市场业务是最受欢迎的“法宝”?

答: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五个优点:

1 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央行具有极强的主动权;

2 具有较好的微调性,公考市场操作没有量的限制,央行根据需要而准确进行微量调整;

3 具有极大的政策弹性,不会产生误解性的告示效应,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4 具有可逆转性,央行能通过逆向公开市场操作,及时准确更改决策的失误;

5 具有操作的及时性与便捷性。

24、基础货币的特点是什么?

答:1)可控性,央行通过对其的控制来调整整个货币供应量;

2)负债性: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

3)扩张性: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运行后,能产生数倍的货币量;

4)初始来源唯一性:基础货币只能来源央行;

5)流通性:持有者能自主运用基础货币,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25、基础货币增加的渠道有哪些?

答:1)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

2)央行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净额;

3)央行对国外的资产负债净额;

4)其他项目资产负债净额。

26、影响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rd、rt 2)银行超额准备金率e

3)通货比率k 4)定期存款比率t

27、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1)收入状况2)价格水平3)市场利率4)货币流通速度

5)人们的资产选择6)心理预期7)其他因素

28、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比较

1)相同:

1 都将货币数量作为物价变动的因素,且所得结论基本相同;

2 二者的方程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3 决定K和V的因素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支付习惯;

4 两者都属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具有共同缺陷;

2)不同:

1 交易:着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余额:交易职能和贮藏手段;

2 交易:注重货币流通速度及经济社会制度;
余额: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3 交易:指的货币数量是某时期的货币流量,重分析出流;

余额:是某时点的货币存量,重持有;

4 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不同。

29、流动性偏好理论:

1)货币需求的动机及构成:

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预防动机:人们为预防意外而产生的持有一定量货币的愿望。

投机动机:指人们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

2)函数形式:M==M1+M2=L1(y)+L2(r)=L(y,r)

3)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短期内利率决定货币需求。当利率降至某一很低的水平时,所有的人都会预期利率迅速上升,持有债券会遭受很大损失,因而人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这时,货币供给无论增加多少,均会被人们所持有,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

30、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1)资产选择范围:

凯:仅仅是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的选择;

弗:范围很广,不仅包括货币、债券,还包括实物资产。

2)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与稳定性:

凯:短期内,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而利率是变化的,故货币需求量是不稳定的;

弗: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3)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凯: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变化是通过利率作用影响投资的,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次要的;

弗:在长期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短期中,其变化影响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化。

4)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凯:主张“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弗:强调“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主张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三、计算

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1)不带息票据贴现

贴现利息=票据面值x贴现率x贴现期

2)带息票据的贴现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x贴现率x贴现天数/360

贴现天数=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实际天数-1

贴现利息公式:贴现利息=贴现金额×贴现天数×日贴现率

日贴现率=月贴现率÷30 实际付款金额=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举例:汇票金额10000元,到期日2006年7月20日,持票人于4月21

日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年贴现利率3.6%,则贴现利息=10000x90x3.6%/360=90元,银行在贴现当日付给持票人9910元,扣除的90元就是贴现利息。(注意:年利率折算成日利率时一年一般按360天计算)

第四篇: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学习中央银行学心得(二) 经济学院10级

在近期的中央银行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第三、四章。第三章讲述了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第三章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我知道了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责主要通过各种业务活动来履行。它与商业银行相比其业务有特殊的法定授权、特定的业务范围和特殊的业务活动原则。其负债表有特定的格式,其项目于商业银行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第一节中我们首先了解了中央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一般原则、一般分类。我们了解到现代中央银行是一个很重要而特殊的机构,它的活动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也有重大影响力。所以就不得不采用一系列措施来规范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而用法律规范来约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而这些法律规范从三个方面进行规范:法定业务权力、法定业务范围、法定业务限制。我们还知道了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首先从总体来说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其次,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则必须奉行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四个原则。并且我们还知道了中央银行活动的一般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央银行的分类也不同。其中最为清晰的分类便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最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会直接引起货币资金的运动或数量变化。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而从事的管理类业务。

在第二节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资产分为国外资产和国内资产。负债分为储备货币、定期储备和外币存款、发行债券、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对外负债、中央政府存款、对等基金、政府贷款基金资本项目。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主要是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对非金融部门债权。负债的构成则主要是储备货币、债券、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我还学到了资产与负债的基本关系: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在第四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以及其他负债业务。我了解到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由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和资本构成的。

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负债的主要业务之一存款业务。央行的存款主要分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政府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外国存款、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等。中央银行收存存款的目的在于1、调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安全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和保持货币稳定。我们还了解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有一定的强制性;
存款动机是出于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
存款对象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存款;
中央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除了经济之外还有行政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我们学习了准备金存款业务,明白了此项业务的主要目的是配合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

本章第二节我们学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明白了货币发行具有两重涵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货币发行是央行的主要负债业务,也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央行通过货币发行业务,在满足商品流通扩大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有利于其履行各项职能。我们还学习了央行货币发行的原则(一)垄断发行的原则1、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2、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二)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独立性。(三)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我还了解了发行基金的涵义。它是中国人民银行保管的未进入流通领域的人民币。发行基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掌握,各发行分库、中心支库和支库(包括发行基金代保管库)所保管的发行基金,都是总库的一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发行基金来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原封新券,即国家印钞造币厂解缴入库的产品;
二是回笼券,即商业银行缴回发行库的回笼货币。我们还学习到发行基金计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发行或回笼货币的计划。此外,央行还负有保持人民币正常流通及管理的责任。概括的说包括发行库与业务库的职能及区别、发行基金运送的管理和反假币及票样管理三个方面。

在本章第三节中我学习了央行的其他负债业务。央行负债业务除存款款、货币发行等主要业务以外,还有如下业务可以成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并引起其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变化: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资本业务等。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央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其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时则体现为基础货币的投放。发行目的有二: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货币供应量;
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此外我了解到对外负债主要包括:从国外银行借款、对外国中央银行的负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在国外发行的央行债券等。而对外负债的目的是1、平衡国际收支。2、维持本币汇率的既定水平。3、应付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是中央银行筹集、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它与央行的资本金形成有关,央行资本来源决定了其资本业务。央行的资本来源主要有四条途径:1、中央政府出资2、地方政府或国有机构出资3、私人银行或部门出资4、成员国中央银行出资。从央行资本所有权来看,目前有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是资本属私人部门所有的央行,股东也无权干预和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中央银行各项业务的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了细致的学习,明白的这些业务不是一日发展起来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各项业务日渐成熟与发展,以更好的服务国家及社会。

第五篇: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⒈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金融保险
总 学 时:60学时;
理论学时:4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4学时 ⒉课程地位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培养金融保险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专业必修课。每一个金融类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货币银行学就是研究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货币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关系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关货币、银行、金融的知识和理论,已经涉及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
培养学生具有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金融主要问题,特别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处理经济工作中有关金融问题的实际能力,以使其符合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对学生以后的各专业知识学习影响甚大。因为它的诸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源于长期的市场经济的一般总结,一般在《经济数学》的基础课程后开设。基于该课程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目标 ⒈课程目标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实务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同时学会协作;
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经济管理类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现代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⒉专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经济与管理工作所必须的金融知识,要使学生能充分了解金融与一国经济的相关性以及金融固有的独特性,能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


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
培养学生具有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金融主要问题,特别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处理经济工作中有关金融问题的实际能力。

⒊综合能力
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经济、金融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由经济问题导致的相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并运用所学的货币银行的知识,解释和分析经济问题,对解决金融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弄清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提高和增强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金融、经济方面的工作和社会工作,提高学生在金融方面的素养,以符合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
使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 能力目标-1 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对货币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1.1能力要素:了解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
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格雷欣法则、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和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1.2学习项目: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的职能和作用;
货币本位制度。

1.3任务载体(实训项目):通过案例分析、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了解我国货币形式的发展情况,来理解我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同时可以开展讨论活动“如何正确认识金钱”
1.4参考学时:6学时 能力目标-2 能够运用现代经济中的各种信用工具,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能够运用融资工具和利率,对我国的信用体系有所认识
2.1能力要素: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掌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利率的主要分类及其计算。
2.2学习项目:信用的产生、发展、运行机制与资金融通;
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等;
信用制度体系;
利息的产生、性质、分类,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2.3任务载体(实训项目):案例分析,到银行了解各种利率。讨论目前社会的诚信问题,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
2.4参考学时:8学时 能力目标-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国外和国内的金融市场有所认识和了解,能够运用几种常见的金融工具 3.1能力要素: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构要成素及分类,掌握主要金融工具的种类及计算,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
3.2学习项目: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地位和主要功能;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3.3任务载体(实训项目):案例分析,到银行、证券公司了解股票、基金等是如何发行、购买、交易的。
3.4参考学时:8学时 能力目标-4 能够运用所学认识国外和我国存在的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并熟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4.1能力要素:了解我国、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掌握改革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类型、主要业务及经营方针;
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和中央银行的职能。
4.2学习项目:金融机构的构成与发展;
我国、西方发达国家、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商业银行的职能、类型、形式、主要业务、信用货币创造、经营与管理;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类型;
性质、组织制度、职能、业务、金融监管。
4.3任务载体(实训项目):搜集资料,了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并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金融机构情况,到当地的各家商业银行了解其经营的主要业务,然后进行交流。通过资料了解我国中央银行与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基本情况,扩展知识面。。
4.4参考学时:16学时 能力目标-5 能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国际金融市场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5.1能力要素:掌握外汇的基本知识和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构成及各项目的关系;
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掌握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
了解国际货币体系和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5.2学习项目:外汇的含义和种类;
汇率的种类、标价方法及其决定基础与变动因素;
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及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
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5.3任务载体(实训项目):案例分析
了解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讨论给人们的生活、我国的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

5.4参考学时:6学时 能力目标-6 能够对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的目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讨,能够判断我国经济运行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能够有一定的预期。
6.1能力要素:掌掌握货币均衡的实现和货币政策工具,理解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及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
正确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测定指标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和治理措施
6.2学习项目:货币需求、供给的含义,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含义、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测量、成因、影响及治理;

6.3任务载体(实训项目):全班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对我国最近实施的几次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研讨,看给我国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了解我国建国后几次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原


因、是如何治理的,效果如何。
6.4参考学时:16学时 四、 教学评价 ⒈课程考核标准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评价不仅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学习效果整体评价不仅要关注考核结果,更要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自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课程是保险营销专业的考查课,最终的考核形式以小论文或试卷的形式进行。

⒉成绩评价办法
考查课,采用五级记分法,平时成绩20%,实验上机20%,小论文或试卷形式的终结考核60%。

五、其它 ⒈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课堂讲授课上,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师是导演和学生是演员”的角色定位,注意让问题驱动学生思维。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讲授方法。
①抓住教学重点,采用分层次教学
由于《货币银行学》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对初学者来说,在学习中易于混淆,难于理解,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抓住重点,分层教学”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和要求学生所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分为“了解”、“掌握”、“能用”三个层次。
②以实务为主线,进行案例教学
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讲授中,还是应以实务应用为主线,以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重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由浅渐深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获得了提高。案例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是该门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
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训演练
本课程是实践有求较高的课程,在教学中一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院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功能,通过课内实训、专题训练、学生课外参观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加强课内外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所要求重点内容,实训时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注重互动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经历综合性、体验式的实训锻炼,通过实训教学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开放式教学;
采用“因果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概念;
运用“动态式”教学方法,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运用“对比式”教学方法,即从某一理论推导出与之相似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幻灯片、录像、视频等方法来辅助教学,以生动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⒉课外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途径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方面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金融、经济方面的数据、资料;
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当地的金融机构。




第六篇: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货币银行学》综合练习题
【1】
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收多于外汇应付时,则会( )。
• • • •
A、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 B、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下跌 C、外汇供给小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下跌 D、外汇供给小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
答案:B 【2】
利息率的高低主要意味着( )。
• • • •
A、本金的多少 B、期限的长短 C、负债能力的强弱 D、利息水平的高低
答案:D 【3】
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 • • •
A、相对于短期债券而言,长期债券的当期收益率是其到期收益率的近似值 B、如果利率的变动幅度相同,那么到期期限越长,其价格变动越大 C、利率的波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D、以上说法均正确
答案:D 【4】
我国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一般实行( )。
• • • •
A、基准利率 B、公定利率 C、官定利率 D、市场利率
答案:C 【5】
( )描述的不是表外资产活动。
• • • •
A、通过银行承兑为企业债务提供担保 B、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并将其销售给寿险公司 C、银行为大型企业客户发放贷款 D、银行为客户将美元兑换为日元
答案:C
【6】
如果出口商品的计价货币有下跌趋势,为避免损失,出口商可以( )。
• • • •
A、推迟结汇 B、按约定时间结汇 C、购买相同金额的远期外汇 D、出售相应金额的远期外汇
答案:D 【7】
近年来金融业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业出现了( )趋势。
• • • •
A、竞争加剧 B、分业经营 C、混业经营 D、全球化
答案:C 【8】
所谓的“利率倒挂”是指( )。
• • • •
A、利率小于0或等于0 B、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 C、存款利率大于贷款利率 D、利息率大于平均利润率
答案:C 【9】
在影响基础货币增减变动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 • •
A、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 B、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 C、国外净资产 D、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答案:B 【10】
信用工具的特点不包括( )。
• • • •
A、偿还性 B、流动性 C、收益性 D、补偿性
答案:D 【11】
货币需求研究学派中,没有考虑到利率对货币需求量作用的是( )。

• • • •
A、现金交易数量说 B、货币学派 C、凯恩斯学派 D、现代货币数量说
答案:A 【12】
纸币本位制下容易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 )。
• • • •
A、失去了金币的自动调节作用 B、政府货币政策失误 C、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D、违背了纸币流通的规律
答案:C 【13】
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
• • •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答案:B 【14】
美联储曾多次针对经济形势,调高或降低( ),从而起到了紧缩信用或扩张信用的作用。
• • • •
A、再贷款利率 B、再贴现利率 C、存款利率 D、贷款利率
答案:B 【15】
纸币的供应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将会发生( )的现象。
• • • •
A、通货紧缩 B、购买力下降 C、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D、通货紧缩
答案:C 【16】
对冲风险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通过交易( )。
• • •
A、用宏观避险来冲销微观避险 B、用空头头寸冲销多头头寸 C、用期权冲销互换

推荐访问:银行学 心得 信访条例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银行学信访条例心得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