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席文档网>心得体会 >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14 17: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6篇

第一篇: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

组工干部要争做“大江大河”里的“弄潮儿”

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一批先行者们不断探索、抢抓机遇、奋斗拼搏的故事,展现了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和时代巨轮下不断前进的个人脚步。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也要争做“大江大河”里的“弄潮儿”,成为“有力度”“有高度”“有温度”“有态度”的组工人,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助力组织工作不断远航。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有力度”的组工人

习近平同志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系列成就,是全体人民在党领导下一点点干出来的。《大江大河》剧中,国营企业领导典型宋运辉、农村改革典型雷东宝、个体经济典型杨巡等人物,也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踏过无数艰难险阻才取得一定社会成就的。这启示我们: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对组工干部而言,“实”乃干事之基、成事之要。我们要坚持实干、杜绝空谈。当下,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为榜样,发扬“爱拼才会赢”的斗志和锐气,弘扬实的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坚持“组织工作无小事”思想,树立“不要差不多、盯住最完美”工匠精神,把专业素养贯彻到干部、党建、人才、自身建设等工作中,不满足于过得去,努力追求一百分。要不断强化自身“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本领,努力做组织系统的“政策通”“多面手”“活字典”,不断把组织工作推向前进,为改革事业做贡献。

“敢为天下先”——做“有高度”的组工人

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大江大河》剧中,当恢复高考的机会来临,宋运辉历尽艰辛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毕业后,被分配到国企工作,他坚信天道酬勤,怀着一腔热情奋斗在基层,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启示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

我们党是在改革创新中成长壮大起来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组织工作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组工干部,要秉承先辈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杀出一条血路”的胆略,发扬“敢为人先、勇于破难、擅于攻坚、敢于担当”的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要树立问题导向,拿出改革的决心和韧劲,勇于担当,刨根问底,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改革什么,缺少什么就开创什么”,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发展。要善于运用新思维、新理念,立足组织工作看组织工作,又跳出组织工作看组织工作,不断探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破解基层党建难题、畅通人才工作机制等工作的新方法、新渠道,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工作业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做“有温度”的组工人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大江大河》剧中,雷东宝是一个军人,退伍后成为村书记。作为党员干部,面对家乡穷困的面貌,“要让小雷家过得比城里还好”成为他最质朴的愿景。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吹来,他抓住契机,第一时间响应发动,带领村民包产到户、办砖厂、电缆厂,闯出一片天地,最终成为引领发展的先锋,走上致富路。这启示我们:要坚定政治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我们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做“有温度”的组工人。要带头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秉持“听党的话、做党的人、为党做事”座右铭,把为党工作作为毕生追求,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按党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提高自己。要胸怀大局,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工作就到哪里”,使组织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做“有态度”的组工人

习近平同志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大江大河》剧中,杨巡从一个盲从、唯利的个体户,通过抵挡诱惑、自我蜕变、勤奋努力,逐步成长为诚信为先的商人。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本色做人、角色做事,守住底线、廉洁自律,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

组工干部要始终把“模范”“过硬”作为目标追求,强化自身作风建设,助力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一方面,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严守遵规守纪的行为底线,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确保“不被利用”“不被围猎”“不被投资”,坚决防止“灯下黑”。另一方面,要把个人追求与党的事业统一起来,坚持好干部标准和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奋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敢改革、特别善创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不断做好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为改革开放新事业贡献组织力量、提供坚强保障。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回首过去,峥嵘岁月、激荡昂扬;
展望未来,前途辽阔、一片光明!时代的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也激励我们不负时代、砥砺前行。我相信,只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激流前进、勇立潮头,我们的组织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的将来必然会呈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四十年!

第二篇: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1500改革开放心得体会范文3篇

本文目录改革开放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xx年解放思想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代表全党以鲜明的语言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毫不含糊的立场向全国和全世界宣示,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认,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同志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中国共产党继续奉行改革开放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对一个时期以来那些怀疑和非议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的种种杂音的回应。

  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举国举世有目共睹,每个有改革开放前后经历的中国人,只要稍微想想过去,看看现在,都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中随便拣来无数实例加以证明。过去一些看似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改革开放一一做到了;
看似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一些看似奢望的梦想,因为改革开放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进步不是一般的进步,而是历史性的进步;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而是空前的成就;
改革开放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实惠不是一点小实惠,而是实在的巨大实惠;
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不是一般的深刻,而是翻天覆地。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东方大国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广,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举足轻重,中国的国际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人民中享有高度共识、得到全国人民最普遍的拥护。如果要从这条路上倒退,甚至改变和放弃这条被事实所证明了的成功道路,全国人民能答应吗?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对改革开放的怀疑论,根据无非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出现了发展和收入不平衡,部分社会人群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改革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而且所有这些问题中央和全党是高度重视的,决无丝毫掉以轻心,并已经或正在采取各种举措逐步加以解决,而且党和政府有信心、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的人动机和诉求是不同的。有的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心态有些不平衡,有怨气,这可以理解;
有的思想僵化,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总是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这在任何一次大变革中是常见现象,也不奇怪;
有的人则常以人民“代言人”自居,经常利用网络媒体匿名发表煽动性言论,从根本上反对和否定改革开放,企图开历史倒车,他们的心术不正,动机很值得怀疑。

  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每遇特殊历史关头或发展中出现某种曲折的时候,怀疑论就会冒出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时,有些人出来质疑改革方向,主张开倒车;
近年来当出现某些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以及某些贪污腐败现象的时候,又有些人以为找到了反对改革开放的最好借口。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是不会听他们的。

  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不二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历史不允许我们丢掉这样的法宝,离开这条胜利道路。那些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的人,应该从党的十七大看清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从改革开放中凡事必问“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作者:邢枫  来源:新华网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心得体会范文2篇 | 返回目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动乱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

  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xx年解放思想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心得体会范文3篇 | 返回目录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从此,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浑然拉开,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十几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开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0年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始终在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

  一、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实事求是”出自班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表达的是中国古代学人的治学之道。1942年,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释,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实事求是”作为校训送给中心党校,如今这几个大镌刻在花岗岩上,时刻给每一个党员干部以警醒。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心领导集体,用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取得宝贵经验。

  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充分肯定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推动这场大讨论,为全党摆脱“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殚精竭虑,披荆斩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引起争论的根源是‘两个凡是’”。“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两个凡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他说,“假如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就是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精神,力挽狂澜,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振聋发聩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气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篇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我们党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美国《时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心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毫无疑问,这个“壮举”的动力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来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假如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轻易通过,会被看作是“异端”。

  1985年12月23日,《时代》周刊总编辑格隆瓦尔德向邓小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有没有矛盾?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
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闻名的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定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惊世骇俗的论断,没有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没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精神,是断然不可做到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心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形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聪明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坚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改革开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心领导集体,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重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我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三代中心领导集体向全世界的庄重宣示。1989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这样说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垮台的现实,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卷以及党自身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敢于迎接挑战、接受考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熟悉,有一个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大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篇章,就是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正确熟悉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在如何看待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上的确需要一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心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新概念,并在党的十四大上作了深入阐述。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的发展和熟悉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得到了全党和全社会广泛赞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现代社会文明成果中所展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既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理论勇气,又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品格。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西方很多人提出,在市场经济前面加“社会主义”几个是多余,没有必要。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社会主义”这几个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实现这个结合,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要害问题。其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江泽民同志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要害看控股权把握在谁手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新观点、新熟悉,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中国在融入世界,世界为中国喝彩。1999年12月31日,子夜时分,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华世纪坛,与首都群众一起,迎接新千年的到来。新千年的钟声在中华大地上久久回荡。早在这一千年之前,中华民族就以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而著称于世。面对新的起点,中国人又将如何迈出新的步伐,开启新的航程?xx年春节刚过,江泽民同志就离开北京,南下广东,先后在高州、深圳、顺德、广州等地调研考察。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州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向全党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作了题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讲话。

  江泽民同志说,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规律。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把思想熟悉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非凡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聪明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熟悉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清华大学将此作为校训,勉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其精神真谛对今天的中国人定会有诸多启迪。

  xx年春,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发生了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灾难,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的发展、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惜牺牲环境、浪费资源、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尖锐的问题亟待新一届党中心领导集体作出更为科学的回答。胡锦涛同志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时候,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更加清醒地熟悉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改革发展要害时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xx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要害时期。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不可回避,假如不能逐步解决而任其发展,就会严重阻碍改革开放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要使党的事业不停顿,首先要理论创新不停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明确提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心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
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熟悉的深化;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飞跃;
提出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是我们党对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熟悉;
提出要按照**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
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熟悉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

  正如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言,《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实,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心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位老人曾这样深情地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3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线。

【税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要“四个敢于”】改革开放心得体会4篇 | 返回目录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巨变,牢树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需要。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突破陈旧观念、敢于积极探索、敢于在“特色”上做文章。

  敢于面对现实。改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而艰巨、长期的事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敢于面对现实,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遵循科学发展,既要克服盲目发展,又要“敢”当头,要有胆略、有胆识、有远见,敢于打破禁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从不可能处创造奇迹”,“从无句处”读“改革”这部大书。敢于面对现实,就是要不回避现实,不回避问题,要敢于担风险,不怕担“责任”,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勇挑改革重担,摒弃不利于发展、前进的思想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开拓前进。

  敢于突破陈旧观念。各项工作要开创新局面、上台阶,就要不断提高和深化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对改革规律的把握,突破传统落后的不符时宜的观念,跳出陈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框套套,创新思维,拓展思路,提升思想,在工作中改变单一化、程序化、套路化、公式化的“定势”思维和“框架”思维,不让“先入为主”、“对号入座”、“对口思路”的主观思想占领“思维空间”,否则就只能步入“唯上”、“唯书”,不唯实,在工作开展中,凡事“找”文件依据、“找”上级规定、“找”现有“模式”的“老把稳”、老“保险”式的做法。敢于突破陈旧观念,就是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和发展要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在创新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上台阶。

  敢于积极探索。天下成功之路是探索出来的,是走出来的。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发展没有不变的“公式”,改革创新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无畏精神和胆识、胆量,瞻前怕后,前怕风险,后惧艰难,左顾右盼,犹豫不前,只能使事业和作“原地不动”甚至开“倒车”走回头路。“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那种安于现状,满足不前,只敢“守”不敢“进”,“桥搭好了才敢过河”,不敢探索前进的行为、理念,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山高人为峰,不登,人何为峰?只有敢于攀登,勇往直前才能真正领略“无限风光在险风”、“会当临绝项,一览众山小”的境地。

  敢于在“特色”上做文章。改革,要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发挥地方优势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呼吸新空气,借鉴新经验,视野开阔,眼光高远,思考独到。既客观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所处的不利因素、弱势,更要充分看到发展的优势、潜力,看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深圳、珠海之所以能崛起,能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他们善抓机遇,观念新,围绕沿海,临靠港澳这一“我有”特色做文章,发展经济。自然条件并不好的地方,只要认清找准自身优势、强项,打好“特色”品牌,同样在改革大业中大有作为,比如浙江义务,地处山区,土地贫瘠,资源缺少,不具备区位优势,但却靠义乌人的思想、智慧,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小商品聚散中心……各地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找准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科学、准确、全面认识和把握本地实情,扬己之长,围绕自然优势,在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壮大地方产业等诸多“特色”上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中蓬勃发展、精彩纷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在改革中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激流勇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前景会越来越美好。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地方税务局)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和谐发展路风雨铸辉

改革开放30年体会:新改革从农村再出发

税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要“四个敢于”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家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征文选:抚今追昔话家乡

改革开放30年征文:30年乘风破浪回首时今非昔比

改革开放30年征文:民生视角看巨变

第三篇: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篇

  根据我的经验,当人们开始纪念某件事情之日,其实是开始思考和部署下一步行动之时。

  比如说,目前中国最大的纪念活动,就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纪念活动当然是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切的、有伟大意义的,所以,纪念活动是应该彻头彻尾的、认认真真的、轰轰烈烈的。

  但是,纪念的意义如果仅仅是纪念成就的辉煌,而辉煌的成就又主要是前人的创造和智慧的历史,那么,为前人的历史fdsafdsafdfdafa做纪念的目的,就不可能仅仅是怀旧。

  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为了今天,和明天。

  特别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正在进行的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特别是这个民族考虑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当代而是千秋万代。

  风雷激荡的四十年,当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类似今天的成就的历史时段却不仅如此,如此类似的历史时段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够得上大发展的盛世的,至少应该还有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等。

  四十年,应该是两代人的努力,其实中外都有“富不过三代”的警世之言,中国领导人最近几年多次告诫国人要“居安思危”,邓小平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看到现在的成功时就告诉大家要“三步走”,100年不动摇,这都是非常中肯的。

  为什么?我们继续看历史。

  从国际上看,日本明治维新40年的积累,最终因走上了“军国主义”而毁于一旦(弹),美军踏上了日本四岛;斯大林用特别的统治获得了苏联的迅速强大,但埋下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

  回到中国历史,文景之治,从汉文帝刘恒的公元前203年到汉景帝刘启的前141年,两位共在位38年,两代努力建成盛世,但接着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西汉结束;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奋力开创,但很快“二世而斩”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最辉煌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贞观之治,很快就是人治特征明显的李唐王朝的被武则天取代并有不久之后的“安史之乱”;至于康乾盛世,纵使有115年的三代治世明主,也先后出现明珠、和坤这样的巨贪而以腐败闻名,同时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被西方超越而到现在我们仍然在苦苦追赶。

  所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绝对不是自满的理由,这只是中华民族实现历史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行百里者半九十”,何况我们寻找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清晰。

  中国的几次盛世,都是王朝的强盛和豪强的富贵,都没有带来全体百姓的“共同富裕”,同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并没有带来政治文明的进步,结果经济的成功皆败于政治的滑铁卢,而后人沉醉于享受而不思进取最终社会创造力的退化和禁锢,所以,尽管具体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保持持久的繁荣和发展,确实需要我们今天在纪念四十年的成就的同时,为第二步的继续,启动中华民族的全部智慧。

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的春风吹了四十年,四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70后,80后,90后再见证,再记录着四十年改革开放,电视事业的变化与变迁。

  70后,最早接触到电视的一代人,但是,像外公说的:“那时候,还不叫电视,叫收音机。”那时候,家里有个收音机早已是个大户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这是个历史的跨度,也为电视事业的发展进了一步,就像70年的老人说:“改革开放好,我们的生活也好了。”70后的收音机为以后的电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后,看着黑白电视长大的一代人,那时侯,80后的孩子才开始看电视,那时,才真正有电视这个词吧!80后年代的年轻人常说:“小时候,看电视积极的,跟什么似的。”虽是黑白色的,简简单单几个台,也成了80后孩子娱乐的一个好处,整天抱着《黑猫警长》看,那时,也只有这个可以看,国产的动画片并不多,《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也许,这些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我们没看过,也不了解。对于80后的孩子年轻人来说,那时在电视上看到动画片已经是一种幸福了,80年的电视事业,还在往最好的顶峰发展,国产动画片,视那时电视事业的一大亮点,正是因为国产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三维立体,从皮影到电视,国产的动画片,就像是80年代里,在夜里静静绽放的曼陀罗花。

  90后,跨世纪的一代人,我们是幸运的,从小看着彩电长大的孩子,20寸的黑白电视早已成为家里的古董,闲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24寸的彩电,彩色比黑白更生动,90后的我们这样说:“现在生活好了,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幸福,我们比80后的幸福多了。”我们看着彩电长大,活跃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80后和90后的孩子,看着国产动画到三维立体,看着老电影到新电视剧,电视事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超级女声,开心辞典,勇往直前等等,电视人在创新,电视事业在飞速发展。

  电视事业的发展反应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70后的老人常说:“改革开放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全部都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春风。”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是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电视事业恐怕还是那简单的皮影戏,电视事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黑白到彩色,从宽屏到液晶。一步步的发展,一步一脚留下的影迹。电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了解到了更多国内外大事。

  对于我们90后来说,电视事业的四十年的发展我们并不了解,它的发展之快,我们在见证,在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让电视事业蒸蒸日上,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健壮的青年。电视事业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中国的电视事业打入国际的市场,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四十年,电视人为电视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在创新,他们在发展,也在为中国的电视事业更强的发展努力!

第四篇: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

2021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3年。在这四十多年里,我们的国家不断超越,从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贫困国家,逐步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现在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我国不断走向富强,使中国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幅生机勃勃的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所以。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
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 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 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一成不变只会自取灭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繁荣富强。

第五篇: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2021年1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改革开放四十年表彰大会,看完改革开放四十年表彰大会你有什么收获?WTT精心为大家整理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希望对你有帮助。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方法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
第1页共11页

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创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基本方式。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于:.dyhZDl: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一种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假如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那将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
第2页共11页

博物馆。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特色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探索,既是实践的探索,又是理论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探索总坚固践探索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探索的发展。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改革的华彩乐章。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考。正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一样,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就不会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败的例子还少吗?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
第3页共11页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制度都将长期处于不断变革中。环境、条件、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制度要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模式、经验,只能产生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别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就像是开不同的锁,只能用不同的钥匙。今天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时代,13亿中国人民正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何等壮观的历史画面!不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是今天中国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四十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长期稳定、长期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只要长期稳定,
第4页共11页

必然有长期发展。长期动乱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要长期稳定就必须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长期稳定。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上海市委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来的第三次集中学习,市委书记李强主持会议并强调,学习改革开放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更好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力争形成不一般的改革开放成果,为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当代史,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
第5页共11页

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
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这一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使国家走向了富强,人民实现了富裕。从1978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提高到超过10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OP从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基本为零,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岁。所以,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踏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使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在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期间改革开放每前进和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明确和清晰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
第6页共11页

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掀起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四十年前的12月18日,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
第7页共11页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光荣与梦想,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骄傲、纪念、书写。这四十年,可以让蹒跚学步的幼儿成长为国之栋梁;这四十年,可以使奔流的大河冲荡出广袤平原;这四十年,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昔日沉寂的华夏重获荣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十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四十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四十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四十年。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刚实现民族解放的国家一样,迫切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被动地位,迫切希望能够达到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各国纷纷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中国也不例外(于:.dYHzdl: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由于重工业建设的特征与当时中国的资本禀赋、外汇支付能力以及资金动员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赶超战略背离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因此并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出现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农民与工人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国际视角来看,选择了赶超式发展战略或者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制
第8页共11页

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因此经济是否能够良好发展,无关社会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及时拨正航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决定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思想大解放,带来了经济大发展,“要想富,先修路”造路工程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潮,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形成了全国联成一体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把城镇与乡村,内地与边疆连结起来,把国内与国外连通起来。带动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园区的发展,使物质资源与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调配和合理使用,加速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带动了农村的农业现代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在一个稳中求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也在迅速发展,脱贫致富,村村通公路已是必然趋势,从单车道的水泥路发展成双车道的柏油路。连边远贫困山区也在各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劈山开路走出大山奔小康。如今乡村公路沿线在绿色理念指导下绿化、美化,成了中国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美丽乡村的旅游之路。加速脱贫奔小康,中国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奇迹并非偶然,这一跨越式的发展的背后是对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沿海五省率先实现经济腾飞。而且,增量改革的形式也大大
第9页共11页

减少了阻力,在把“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利益的受损者。
在今天,中国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和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的“大国担当”不仅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号召中,也不仅体现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上,更加体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同与声声赞美中。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如是说,“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这个时代,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解决当今世界上各种难题、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
风雨同舟四十载,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一代又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着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披荆斩棘、无畏向前,以前无古人的气魄推动着中国前进,让华夏大地重新勃发盎然生机。
四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10页共11页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回望来路,不改初心。从改革发展,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第11页共11页

第六篇: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三篇
第一篇: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方法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创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基本方式。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一种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假如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那将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博物馆。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特色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探索,既是实践的探索,又是理论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探索总坚固践探索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探索的发展。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改革的华彩乐章。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考。正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一样,没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就不会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败的例子还少吗?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制度都将长期处于不断变革中。环境、条件、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制度要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模式、经验,只能产生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别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就像是开不同的锁,只能用不同的钥匙。今天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时代,***亿中国人民正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何等壮观的历史画面!不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是今天中国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四十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
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长期稳定、长期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只要长期稳定,必然有长期发展。长期动乱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要长期稳定就必须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长期稳定。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第二篇: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四十年前的12月18日,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光荣与梦想,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骄傲、纪念、书写。这四十年,可以让蹒跚学步的幼儿成长为国之栋梁;这四十年,可以使奔流的大河冲荡出广袤平原;这四十年,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昔日沉寂的华夏重获荣光。
十一届*中全会以来的四十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四十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
新月异的四十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四十年。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刚实现民族解放的国家一样,迫切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被动地位,迫切希望能够达到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各国纷纷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中国也不例外。由于重工业建设的特征与当时中国的资本禀赋、外汇支付能力以及资金动员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赶超战略背离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因此并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
反而出现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农民与工人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国际视角来看,选择了赶超式发展战略或者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因此经济是否能够良好发展,无关社会制度。
党的十一届*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及时拨正航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决定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思想大解放,带来了经济大发展,“要想富,先修路”造路工程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潮,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形成了全国联成一体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把城镇与乡村,内地与边疆连结起来,把国内与国外连通起来。带动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园区的发展,使物质资源与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调配和合理使用,加速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带动了农村的农业现代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在一个稳中求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也在迅速发展,脱贫致富,村村通公路已是必然趋势,从单车道的水泥路发展成双车道的柏油路。连边远贫困山区也在各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劈山开路走出大山奔小康。如今乡村公路沿线在绿色理念指导下绿化、美化,
成了中国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美丽乡村的旅游之路。加速脱贫奔小康,中国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奇迹并非偶然,这一跨越式的发展的背后是对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沿海五省率先实现经济腾飞。而且,增量改革的形式也大大减少了阻力,在把“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利益的受损者。
在今天,中国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和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的“大国担当”不仅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号召中,也不仅体现在亚洲基础设施
投资银行的成立上,更加体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同与声声赞美中。

风雨同舟四十载,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一代又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着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披荆斩棘、无畏向前,以前无古人的气魄推动着中国前进,让华夏大地重新勃发盎然生机。
四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回望来路,不改初心。从改革发展,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第三篇: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最新
上海市委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来的第三次集中学习,市委书记李强主持会议并强调,学习改革开放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更好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力争形成不一般的改革开放成果,为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当代史,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
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这一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使国家走向了富强,人民实现了富裕。从1978年到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亿元提高到超过***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OP从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基本为零,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岁。所以,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踏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使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
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在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期间改革开放每前进和深入一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明确和清晰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掀起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1500字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