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席文档网>教案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8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25 10: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8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8篇)(完整文档)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
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
③用圆规画圆;
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
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
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
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
③用圆规画圆;
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
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
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
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
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

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
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
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

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
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
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

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
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
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

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在学习几何形体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当然,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借助直观演示,将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理解几何形体概念的本质,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一名同学演示,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结合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加强概念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学习“垂直”的概念时,学生常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思维定势影响,发生错误,以致在位置或形状有了变化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找错、画错高,影响面积的正确计算。其原因就在于“垂直”这个概念的形成阶段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没能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概括。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也要在变式图形中进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一)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认识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分在一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最后教师给出三个概念。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比较中,使概括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概念的理解

新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把握学生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探究方法,建立表象,从而请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经历一个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

(三)利用图式建立结构,促进概念的内化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式表示出来,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复习平面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逐步画出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结构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类概念本质和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实现几何形体概念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在学习几何形体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当然,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借助直观演示,将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理解几何形体概念的本质,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一名同学演示,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结合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加强概念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学习“垂直”的概念时,学生常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思维定势影响,发生错误,以致在位置或形状有了变化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找错、画错高,影响面积的正确计算。其原因就在于“垂直”这个概念的形成阶段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没能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概括。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也要在变式图形中进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一)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认识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分在一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最后教师给出三个概念。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比较中,使概括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概念的理解

新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把握学生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探究方法,建立表象,从而请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经历一个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

(三)利用图式建立结构,促进概念的内化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式表示出来,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复习平面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逐步画出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结构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类概念本质和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实现几何形体概念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节课是解方程的第1课时,要求学生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设计首先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复习天平平衡的原理入手,产生质疑,然后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索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2.规范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对书写格式进行要求,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通过安排小组对解方程的检验进行交流,明确检验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盒子乒乓球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天平盒子乒乓球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猜球游戏。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
学生可以任意猜)

师:你们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球吗?

生:不能!(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x的值是多少?(由于数据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预设生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9-3=6。

生2:想6+3=9,所以x=6。

生3:把9分成6和3,想x+3=6+3,所以x=6。

生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前3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4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有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有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盒子,里面有9个球,天平平衡)

师:现在谁来试一试?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2.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应该如何书写呢?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从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要注意每步中的等号要对齐。(师边强调边示范)

师: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他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节课是解方程的第1课时,要求学生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设计首先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复习天平平衡的原理入手,产生质疑,然后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索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2.规范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对书写格式进行要求,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通过安排小组对解方程的检验进行交流,明确检验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盒子乒乓球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天平盒子乒乓球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猜球游戏。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
学生可以任意猜)

师:你们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球吗?

生:不能!(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x的值是多少?(由于数据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预设生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9-3=6。

生2:想6+3=9,所以x=6。

生3:把9分成6和3,想x+3=6+3,所以x=6。

生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前3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4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有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有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盒子,里面有9个球,天平平衡)

师:现在谁来试一试?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2.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应该如何书写呢?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从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要注意每步中的等号要对齐。(师边强调边示范)

师: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他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

第1题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5题侧重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第10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ppt课件。

重点: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难点: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灵活解决问题。

第1题: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分析: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
当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答案:>


=;

>

>


=


<

第5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分析:

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给予鼓励。

答案:

第6题:应用题。

6.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7km的路程。算一算,这只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分析: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此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答案:

第7题:应用题。

(1)分析: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小数除法的知识。对于第(1)题,学生可以先求出第一摞纸每页纸的厚度,再用第二摞纸的厚度除以每页纸的厚度。

答案:

(2)分析:学生可先求出每种食用油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列式这两道题。

答案:

第8题:应用题。

(1)做一套童装需2.2m布,30m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1)小题是利用“去尾法”。

答案:30÷2.2=13.6363…(套)≈13(套)

答:最多可做13套这样的童装。

(2)每个油桶最多可装4.5kg油,装10kg油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桶?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2)小题是利用“进一法”。

答案:10÷4.5=2.2222…(个),2+1=3(个)

答:至少需要3个这样的油桶。

第10题:应用题。

分析:

通过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算篱笆长度时,要减去门宽1m。

答案: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

第1题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5题侧重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第10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ppt课件。

重点: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难点: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灵活解决问题。

第1题: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分析: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
当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答案:>


=;

>

>


=


<

第5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分析:

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给予鼓励。

答案:

第6题:应用题。

6.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7km的路程。算一算,这只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分析: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此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答案:

第7题:应用题。

(1)分析: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小数除法的知识。对于第(1)题,学生可以先求出第一摞纸每页纸的厚度,再用第二摞纸的厚度除以每页纸的厚度。

答案:

(2)分析:学生可先求出每种食用油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列式这两道题。

答案:

第8题:应用题。

(1)做一套童装需2.2m布,30m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1)小题是利用“去尾法”。

答案:30÷2.2=13.6363…(套)≈13(套)

答:最多可做13套这样的童装。

(2)每个油桶最多可装4.5kg油,装10kg油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桶?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2)小题是利用“进一法”。

答案:10÷4.5=2.2222…(个),2+1=3(个)

答:至少需要3个这样的油桶。

第10题:应用题。

分析:

通过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算篱笆长度时,要减去门宽1m。

答案: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七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卡片、投影片若干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八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卡片、投影片若干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进入了误区,使情境创设 “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出现了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牵强的情境;
出现了创设对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偏差的情境;
出现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境等等。为使情境创设更好地发挥对数学教学的服务作用, 因此选此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之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使老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的提出:

1、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
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情境的新理念。

(2)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3)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

(4)教学情境的应用及反思 。

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贴近师生心理的一个过程。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引发思考,完成每步教学目标。课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苦心研究,精心设计,尽力做好,努力提高,这样,我们所提的问题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一)、现代教育设计理论。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决定情境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顺序、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艺、教学评价、教学气氛情境和师生的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课题研究将揭示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诸因素与学生学习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因此,研究必然丰富教师对新理念下情境教学设计的理性认识。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情境教学、教学设计和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学生才能从被动转向主动,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设计理论。

“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出符合本知识点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一)研究目标。

1、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分类;

2、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使用和创设及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和类型。

(1)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的课堂教学目标。

(2)根据以上课堂教学目标罗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按课堂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下小学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去寻找更多的教学情境,我们寻找的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2、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情境,其有效的标准。

关于有效的"标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情境来讲,它可能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说明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如问题情境,可能必须包含一个问题,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问题必须被学生接受、解决。其它教学情境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3、达成数学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引导教师分析现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病,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研究思路。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二) 研究方法。

1、针对教学情境的分类的方法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开设研究课深入分析情境教学的分类,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有效的科研方法,如:实验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次研究探索,逐步完善教学情境应用的新模式。

在总结完善教学情境的几种分类后,由课题参与老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及时沟通交流,丰富完善。

2、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方法设计。

针对教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每一种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通过听评课等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搭建“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整改方案——课堂实践——课后交流——研讨总结提升”的平台,从而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为教师的再应用扫平道路,继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情境教学的效益。

(三) 技术路线。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四)研究过程

开题准备阶段:
20xx年 9月—— 20xx年 12月 (负责人:相洪军)

1、组建课题组,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健全实验研究制度,进行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方面的方法培训,加强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学习。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专家顾问进行初步论证,修订课题方案,填写、上报课题申请审定书。

3、完善实验条件,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筹措实验经费与软硬设备,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 1月—— 20xx年 1月(负责人:张洪荣)

1、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实验、讨论、修改、确定。

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研究的意见。

3、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完成“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结题总结阶段:
20xx 年2 月——20xx 年 4月 (负责人:相洪军)

1、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结题申请、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①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承担着第一线教学任务,均具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育理论已写出关于情景教学的的论文。

②课题组在近几年来,已经完成多项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

③各学科都有一些公开课,并在各级各类讲课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2)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姓名

职务

任教学科

学历

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相洪军

校长

数学

大专

论文国家级发表

主持多个课题

张洪荣

教导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厉栋

总务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李春梅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中央教科所优质课

卜凡红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区优质课

陈祥玺

教师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1)、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

(2)、求实的教科研队伍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有较为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课题组人员担任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有效的教科研机制

我校是常熟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确保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保证、档案管理、成果展示、教师培训、学习等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分工负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课题组员的职责,参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诸行动,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载体,精心设计、关注非物质化手段的运用,关注细节对学生的影响。

(二)规范管理,确保课题顺利进行研究

坚持课题组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会,组织参研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载体的研究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辅导、检测六关。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重要课题资料、学习资料及时整理好,在学期结束及时收集与归档。

(三)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我们要坚持把课题组成员培训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等方面。同时,注意抓好校本培训,规范和加强学校业务学习活动,要求学校课题小组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的学习活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把学习、讲座、讨论、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使课题研究人员较快时间内掌握相关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尽快入轨上道,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四)理论结合实践,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体的内在发展的重要意义。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就是要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使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做好创境激趣工作。在长期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课题组成员努力实践情境教学理论,并在交流经验成果时,抓住每一研究成果,总结升华,力争将实践检验的理论推广于全校教师中。

1、运用直观手段,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3、创设语言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依据新课标,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中期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2. 教学反思案例

3. 优秀教学设计论文

4.小学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5.小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6.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7.结题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预期完成时间为:20xx年4月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进入了误区,使情境创设 “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出现了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牵强的情境;
出现了创设对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偏差的情境;
出现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境等等。为使情境创设更好地发挥对数学教学的服务作用, 因此选此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之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使老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的提出:

1、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
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情境的新理念。

(2)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3)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

(4)教学情境的应用及反思 。

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贴近师生心理的一个过程。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引发思考,完成每步教学目标。课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苦心研究,精心设计,尽力做好,努力提高,这样,我们所提的问题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一)、现代教育设计理论。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决定情境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顺序、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艺、教学评价、教学气氛情境和师生的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课题研究将揭示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诸因素与学生学习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因此,研究必然丰富教师对新理念下情境教学设计的理性认识。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情境教学、教学设计和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学生才能从被动转向主动,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设计理论。

“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出符合本知识点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一)研究目标。

1、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分类;

2、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使用和创设及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和类型。

(1)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的课堂教学目标。

(2)根据以上课堂教学目标罗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按课堂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下小学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去寻找更多的教学情境,我们寻找的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2、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情境,其有效的标准。

关于有效的"标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情境来讲,它可能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说明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如问题情境,可能必须包含一个问题,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问题必须被学生接受、解决。其它教学情境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3、达成数学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引导教师分析现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病,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研究思路。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二) 研究方法。

1、针对教学情境的分类的方法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开设研究课深入分析情境教学的分类,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有效的科研方法,如:实验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次研究探索,逐步完善教学情境应用的新模式。

在总结完善教学情境的几种分类后,由课题参与老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及时沟通交流,丰富完善。

2、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方法设计。

针对教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每一种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通过听评课等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搭建“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整改方案——课堂实践——课后交流——研讨总结提升”的平台,从而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为教师的再应用扫平道路,继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情境教学的效益。

(三) 技术路线。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四)研究过程

开题准备阶段:
20xx年 9月—— 20xx年 12月 (负责人:相洪军)

1、组建课题组,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健全实验研究制度,进行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方面的方法培训,加强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学习。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专家顾问进行初步论证,修订课题方案,填写、上报课题申请审定书。

3、完善实验条件,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筹措实验经费与软硬设备,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 1月—— 20xx年 1月(负责人:张洪荣)

1、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实验、讨论、修改、确定。

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研究的意见。

3、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完成“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结题总结阶段:
20xx 年2 月——20xx 年 4月 (负责人:相洪军)

1、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结题申请、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①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承担着第一线教学任务,均具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育理论已写出关于情景教学的的论文。

②课题组在近几年来,已经完成多项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

③各学科都有一些公开课,并在各级各类讲课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2)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姓名

职务

任教学科

学历

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相洪军

校长

数学

大专

论文国家级发表

主持多个课题

张洪荣

教导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厉栋

总务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李春梅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中央教科所优质课

卜凡红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区优质课

陈祥玺

教师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1)、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

(2)、求实的教科研队伍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有较为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课题组人员担任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有效的教科研机制

我校是常熟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确保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保证、档案管理、成果展示、教师培训、学习等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分工负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课题组员的职责,参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诸行动,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载体,精心设计、关注非物质化手段的运用,关注细节对学生的影响。

(二)规范管理,确保课题顺利进行研究

坚持课题组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会,组织参研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载体的研究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辅导、检测六关。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重要课题资料、学习资料及时整理好,在学期结束及时收集与归档。

(三)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我们要坚持把课题组成员培训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等方面。同时,注意抓好校本培训,规范和加强学校业务学习活动,要求学校课题小组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的学习活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把学习、讲座、讨论、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使课题研究人员较快时间内掌握相关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尽快入轨上道,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四)理论结合实践,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体的内在发展的重要意义。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就是要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使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做好创境激趣工作。在长期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课题组成员努力实践情境教学理论,并在交流经验成果时,抓住每一研究成果,总结升华,力争将实践检验的理论推广于全校教师中。

1、运用直观手段,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3、创设语言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依据新课标,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中期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2. 教学反思案例

3. 优秀教学设计论文

4.小学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5.小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6.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7.结题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预期完成时间为:20xx年4月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通过设计童趣的场景激发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体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出2、学生能够学会从场景图中收集信息,能利用所学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学生通过互相提问、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件、贴图。

四人一组,小组成员编号,设有组长。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出示秋天的视频)

秋天是一个令人喜悦的季节,今天希望大家带着这份愉悦,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一 (出示课题:丰收的果园)

谈话:小朋友们,秋姑娘的本领可真大,她美美地装扮了大象哥哥家的果园,大象哥哥家的果园丰收啦!愿意参观一下大象哥哥家的果园吗?走,出发!

2、观察场景,组织活动

(1) 活动一:出示第一层情景图。(5裸苹果树,4棵梨树)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数出有几棵苹果树,几棵梨树,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2)活动二:出示第二层情景图。

谈话交流,齐唱儿歌并配合动作:大 象哥哥家,果园丰收啦!苹果红,梨子黄,大家快来帮帮忙,帮帮忙!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两人小组交流看到的景象。

教师提问: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多媒体演示又飞来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在这里,4指的是什么? 3呢? (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原来有几只小鸟,又飞来几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谈话交流:小猴子摘得太快了,我们和小兔一起帮忙去拾一拾吧! (课件出示儿歌:摘呀摘,摘呀摘,小猴子摘梨可真快!拾呀拾,拾呀拾,我们一起来拾梨,来拾梨。)

教师为各小组贴上丰收的果实。

(3)活动三:出示第三层情景图。

谈话交流:勤劳的小动物不仅摘果子,还组织了小小运输队,把果子运到大象哥哥家里去呢!运苹果的车有几辆呢?是哪几辆?

运梨子的车又有几辆呢?是哪几辆?

示范:小猫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让学生用学过的“前后”等数学知识说说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并进行小组讨论。

师生一起游戏儿歌:推推推,我用力推。苹果大又甜,梨儿香又脆。我们是小小运输队,运输队!

3: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 谈话

小朋友们,我们从进入果园到帮助大象哥哥摘果子,再到运果子。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小动物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

完整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反馈。(特别留意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师:小朋友们,站在这个充满着幸福和快乐的果园里,我们再一次来看看,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小组讨论。

生1:运苹果的那一队有几个小动物?

生2:小狗的前面是什么小动物?

生3:小老鼠后面的小动物推出来的是梨子还是苹果?

师:小老鼠的后面没有小动物啊?你是想让同学们猜猜看,是吗?

生:是苹果,因为是梨子、苹果、梨子、苹果重复出现,所以我猜是苹果。

师:那猜猜是几筐革果?

生:三筐。

生4:一共有几筐苹果?

生5:一共有几筐梨?

4、活动总结,激趣评价

总结:数学问题像捉迷藏一样,就躲在我们身边,只要小朋友留心去观察,就一定能找到他们。

评价: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努力,你们也取得了大丰收哦!看看黑板,分别说一说你们小组得了多少个苹果?根据各个小组得到的苹果,你们能不能也提出一些问题呢?今天的优胜小组是谁?

组织活动,模拟场景,小组游戏。

师:同学们,这是你们今天取得的丰收成果,想把苹果运回家吗?

组织学生运苹果。

师:你们现在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情如何?

生:很高兴。

师:看来丰收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场景型数学实践课,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

第一,把握活动主题,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易于接受的教学材料,让孩子产生共鸣。

第二,采用趣味性的情境,激发一年级儿童的活动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声情并茂的动画与儿歌为载体,组织救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动静结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烈,热情高涨。

第三,有序观察。有序观察可以让孩子准确地将场景中的信息整理出来,便于下一步准确解决问题。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将整张果园图分层出示:一是进入果园;
二是摘果子;
三是运果子。这样分层出示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第五,多样化的评价。课中学生会在小组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全课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贴苹果”的评价方式,最终以“摘革果”结尾。通过学生亲临摘果子、运果子的过程,亲身去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获取丰收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通过设计童趣的场景激发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体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出2、学生能够学会从场景图中收集信息,能利用所学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学生通过互相提问、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件、贴图。

四人一组,小组成员编号,设有组长。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出示秋天的视频)

秋天是一个令人喜悦的季节,今天希望大家带着这份愉悦,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一 (出示课题:丰收的果园)

谈话:小朋友们,秋姑娘的本领可真大,她美美地装扮了大象哥哥家的果园,大象哥哥家的果园丰收啦!愿意参观一下大象哥哥家的果园吗?走,出发!

2、观察场景,组织活动

(1) 活动一:出示第一层情景图。(5裸苹果树,4棵梨树)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数出有几棵苹果树,几棵梨树,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2)活动二:出示第二层情景图。

谈话交流,齐唱儿歌并配合动作:大 象哥哥家,果园丰收啦!苹果红,梨子黄,大家快来帮帮忙,帮帮忙!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两人小组交流看到的景象。

教师提问: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多媒体演示又飞来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在这里,4指的是什么? 3呢? (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原来有几只小鸟,又飞来几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谈话交流:小猴子摘得太快了,我们和小兔一起帮忙去拾一拾吧! (课件出示儿歌:摘呀摘,摘呀摘,小猴子摘梨可真快!拾呀拾,拾呀拾,我们一起来拾梨,来拾梨。)

教师为各小组贴上丰收的果实。

(3)活动三:出示第三层情景图。

谈话交流:勤劳的小动物不仅摘果子,还组织了小小运输队,把果子运到大象哥哥家里去呢!运苹果的车有几辆呢?是哪几辆?

运梨子的车又有几辆呢?是哪几辆?

示范:小猫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让学生用学过的“前后”等数学知识说说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并进行小组讨论。

师生一起游戏儿歌:推推推,我用力推。苹果大又甜,梨儿香又脆。我们是小小运输队,运输队!

3: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 谈话

小朋友们,我们从进入果园到帮助大象哥哥摘果子,再到运果子。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小动物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

完整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反馈。(特别留意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师:小朋友们,站在这个充满着幸福和快乐的果园里,我们再一次来看看,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小组讨论。

生1:运苹果的那一队有几个小动物?

生2:小狗的前面是什么小动物?

生3:小老鼠后面的小动物推出来的是梨子还是苹果?

师:小老鼠的后面没有小动物啊?你是想让同学们猜猜看,是吗?

生:是苹果,因为是梨子、苹果、梨子、苹果重复出现,所以我猜是苹果。

师:那猜猜是几筐革果?

生:三筐。

生4:一共有几筐苹果?

生5:一共有几筐梨?

4、活动总结,激趣评价

总结:数学问题像捉迷藏一样,就躲在我们身边,只要小朋友留心去观察,就一定能找到他们。

评价: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努力,你们也取得了大丰收哦!看看黑板,分别说一说你们小组得了多少个苹果?根据各个小组得到的苹果,你们能不能也提出一些问题呢?今天的优胜小组是谁?

组织活动,模拟场景,小组游戏。

师:同学们,这是你们今天取得的丰收成果,想把苹果运回家吗?

组织学生运苹果。

师:你们现在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情如何?

生:很高兴。

师:看来丰收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场景型数学实践课,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

第一,把握活动主题,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易于接受的教学材料,让孩子产生共鸣。

第二,采用趣味性的情境,激发一年级儿童的活动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声情并茂的动画与儿歌为载体,组织救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动静结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烈,热情高涨。

第三,有序观察。有序观察可以让孩子准确地将场景中的信息整理出来,便于下一步准确解决问题。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将整张果园图分层出示:一是进入果园;
二是摘果子;
三是运果子。这样分层出示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第五,多样化的评价。课中学生会在小组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全课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贴苹果”的评价方式,最终以“摘革果”结尾。通过学生亲临摘果子、运果子的过程,亲身去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获取丰收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课件、练习题

一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我们来做个“猜词游戏”,愿意吗?愿意的话就请听好游戏的规则:首先请一位同学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作出相应的动作,看看哪个同学能根据他的动作猜出词语,让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棒。

师:分别出示“开汽车”、拉拉锁、 “风车”、“气管子”词语。

生分别猜出这些词语。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这些词语都没有把你们难倒。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

1.分类、感知

(1)出示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谁来说一说,他和刚才这位同学做的哪个动作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

(2)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门、风扇的叶片、升旗、钟表面指针的运动)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想一下为什么这样分?

(3)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平移和旋转的定义。

(4)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方式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板书)

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叫旋转。(板书)分别说说图上的物体绕什么旋转。用你手中的物品做一个平移。

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教室里有吗?游乐场里呢?你的玩具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⑴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⑵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
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⑶(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4.请你判断一下河里的小鱼,把能平移到红色鱼的位置的涂上颜色。生判断,并说出原因及平移的过程。(播放课件)

三、研究平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⑴你们看这里有一条金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金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左)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左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金鱼到底向左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金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⑵我们先来数一数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金鱼的鳍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

金鱼的尾巴又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你数一数吧,你发现了什么?

⑶小结:哦!金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左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金鱼向左平移了7格。

⑷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一下,我们把金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金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金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1格,金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金鱼的.嘴巴又向左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金鱼呢?(也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左平移,现在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金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左平移了7格)

刚才判断这条金鱼向左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蜡烛平移图

这里有一只蜡烛,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

是不是很有意思?

3、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⑴(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指一指,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⑵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四、评价

1、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自评)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的好(互评)

五、全课小结

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四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
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
余3,落在中指上;
余4,落在无名指上;
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五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六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七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
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
余3,落在中指上;
余4,落在无名指上;
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课件、练习题

一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我们来做个“猜词游戏”,愿意吗?愿意的话就请听好游戏的规则:首先请一位同学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作出相应的动作,看看哪个同学能根据他的动作猜出词语,让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棒。

师:分别出示“开汽车”、拉拉锁、 “风车”、“气管子”词语。

生分别猜出这些词语。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这些词语都没有把你们难倒。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

1.分类、感知

(1)出示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谁来说一说,他和刚才这位同学做的哪个动作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

(2)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门、风扇的叶片、升旗、钟表面指针的运动)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想一下为什么这样分?

(3)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平移和旋转的定义。

(4)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方式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板书)

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叫旋转。(板书)分别说说图上的物体绕什么旋转。用你手中的物品做一个平移。

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教室里有吗?游乐场里呢?你的玩具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⑴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⑵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
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⑶(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4.请你判断一下河里的小鱼,把能平移到红色鱼的位置的涂上颜色。生判断,并说出原因及平移的过程。(播放课件)

三、研究平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⑴你们看这里有一条金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金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左)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左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金鱼到底向左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金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⑵我们先来数一数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金鱼的鳍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

金鱼的尾巴又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你数一数吧,你发现了什么?

⑶小结:哦!金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左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金鱼向左平移了7格。

⑷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一下,我们把金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金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金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1格,金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金鱼的.嘴巴又向左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金鱼呢?(也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左平移,现在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金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左平移了7格)

刚才判断这条金鱼向左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蜡烛平移图

这里有一只蜡烛,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

是不是很有意思?

3、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⑴(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指一指,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⑵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四、评价

1、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自评)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的好(互评)

五、全课小结

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教学 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8篇)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8篇) 202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聚席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聚席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聚席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7996号-1